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参考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引人入胜的作文能够让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坚持写作文能让人慢慢养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良好习惯,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参考6篇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1

知识要点:1、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着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2、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3、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

考试说明: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思想上有时会受到启迪,懂得了某个道理;感情上有时会受到触动,产生某种联想……懂得的道理,产生的想法,统称为读后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加以阐述,便是读后感。

1、如何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吃透原文有感而发

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对原文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另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就这两个条件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为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如果对原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准确,那就无感可写或者感而不当了。

要想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在动笔之前,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阅读原文,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并搞清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一看这些层次和段落是怎样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的。

当然,考生临场作文,时间紧迫,是很难对原文进行过细地分析的。不过,作为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上述要点是必须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发,也才能写得比较顺手。有的考生写作水平本来不差,但不去仔细地阅读原文,还没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就匆匆忙忙动笔写作,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2)抓注重点精心立意

近几年中考作文平分标准都提出了"立意新颖"的要求。就一篇议论文来说,"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论点的确立。而"新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新鲜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内容要深刻,有独到之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抓注重点,生发开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谋篇,固然算紧扣了原文;而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未尝不算紧扣了原文。事实上,我们常见的许多写得好的读后感,并不是篇篇都紧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必须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写好。如果对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无知,那么,对文章的各个侧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读后感来。

(3)联系实际议而不空

凡是写过一些读后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有深刻的感触,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过程。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在联系实际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感想,读来亲切生动。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写的读后感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政治口号、誓言之类,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于联系哪些实际,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大体说来,无非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主观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二是联系客观的实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只要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联想哪方面的实际都是可以的。

(4)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是议论和说明。不过,它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一些具体事例,所以又常常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读后感的写法是这样的:从读了某一篇文章谈起,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而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这是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往往是叙议相间,两相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在这里,议是叙的纲领和统帅,而叙是议的根据和佐证。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坚持以议为主的原则。我们在联系实际、引用事实的时候,要始终不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2

彷徨,无时不在的彷徨。

人是奇怪的动物,总有着莫名其妙、复杂多变的情感,自己让自己不自在。它会变幻,让人难以捉摸,就像女人般的善变而让人看不清。大部分人都曾经彷徨过,就看你自己怎么看待。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俯身,想认清我前进的方向,只是脚下一片黑暗,我赶忙四顾,想要求助,周围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我,站在那迷雾中,分不清东南与西北。

而路却在天上,逗弄着我紧张追逐的目光,不让我看清它的真实。我紧追上去,它却飞得更欢,我伸手不可及,绝望的看着它耻笑我。

彷徨,还是彷徨。阳光什么时候才能驱散那可恶的迷雾,将我的路照亮。到那时,我将在世界的一极,开辟我自己的世界。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流露了鲁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它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彷徨》是鲁迅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3

在儿子的书架上放着琳琅满目的书,在这些书中筛选出一本好书并不容易,我抽出一本,翻开看看,摇摇头,放回书架,又抽出一本,又看看,再放回书架……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本心仪的书——《偷影子的人》。看到书名,我心中便开始猜测,偷影子?难道这是本科幻之作?再一看内容简介,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太久没看过小说了,没想到自己一气呵成把整本书都看完了。看完后心情很是愉悦欢快。

故事大概是:一个在班上经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发现自己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能偷别人的影子,当他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叠的时候,男孩就能够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当他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一种奇异的功能后,他慢慢地成为帮助身边人的心灵伙伴,为偷来的影子带去了生命中的一点点光芒,这种能力从童年伴随他到长大成人。

故事发展虽然以奇幻为线索,但却走的是温馨情感路线,读者陪伴着男孩从懵懂到成熟,感受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无限能量。对偷影子的小男孩来说,没有去珍惜已拥有的。母亲对他倾注了多少深沉的爱,想要去弥补他的缺憾。男孩心里满含着对母亲的爱,但是,这种爱他一直没有表达出来。成年之后的生活实在是丰富多彩,工作也很充实。

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对他的关怀,却粗心大意的,从来也没有关注到母亲已经渐渐老去,他甚至从来都没有偷过母亲的影子。他知道了那么多秘密,帮助了那么多人,却惟独,没有了解过母亲的心。孩童时,母亲静悄悄地保持和校长的沟通,关注孩子一切发展成长动向;大学实习后,定期的探望与守候,默默的支持;甚至病重,也不愿给孩子添麻烦,独自承担,直到逝去!小主人公后悔不已,何不抽出点时间去陪伴自己的母亲?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悲伤,仿佛看到了在父亲去世时的自己那种无助与痛心,甚至直到现在也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也许这个伤痛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少,但却永远不会愈合。一想到再也没有人对自己关怀备至,再也没有人在自己耳边唠唠叨叨,我会陷入无限的孤寂里。看到作者痛哭流泣的样子,我再也忍不住了,曾经的一切都重现在眼前,眼泪夺眶而出。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曾经当过工人,由于家里需要照顾,他放弃自己的工作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他当过生产队队长,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并且成为我们村首批的“万元户”,他还当过瓦工、木匠,养过猪,养过蚯蚓,种过苹果、药材……父亲的一生可以说受尽了千辛万苦,当生活富裕后,他的身体却垮了,心脏病一直困扰着他,虽然我们带父亲走了很多家医院,但还是未能留住父亲。我后悔没有在爸爸跟前尽儿女之孝,没有陪爸爸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没有给爸爸治好病……可是这一切再也不能重来了。

我真的好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够好好地报答自己恩深似海的父母,当我们有机会孝敬父母之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哪怕是自己再苦再累再忙,都应该为自己的父母付出我们的一片心情。比起父母的养育之情,我们的回报永远都是难以相比的。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4

虽然小说中的梁山好汉最终造反失败,接受朝廷招安后更是成为朝廷鹰犬,奉命镇压其他造反者。于是,这便顺理成章地引起后世论者的争议,处不同政治立场或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对《水浒传》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各派论者更是纷纷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时众说纷纭,梁山好汉真是忠奸贤愚兼而有之。那么,梁山好汉们真如世人所说的一般,是真英雄、真豪杰么?籍此问题,我来说两句。

梁山泊好汉均是英雄么?

何谓英雄?出类拔萃谓之“英”,有长才不世出,洞烛先机,明察世事,卓卓然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可得其“英”字!

“雄”者!父权千姓万家,志于九州,气吞海内,识人而又复容人。天下群豪无分男女老幼,甘愿纳侧栖身。如此霸气,吾得尊其“雄”!

“英”这个字,说的便是有出类拔萃的大本领。“雄”这个字,则是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豪杰的大气概!

少了“英”字,志向再大,也抑郁难作。反之,没了父权万家的担当,无论闯下多少丰功伟业,都只是自个儿淫乐业,百年后坟前凄凉,天下谁还会怀念他?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吾认为只有一个人堪当“英雄”二字,他便是“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宋江!看小说中如何描述?曾有一道《临江仙》赞宋江好处: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名声。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而在浔阳楼的一首反诗,更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道尽平生英雄志!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全谋。恰如猛虎卧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又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面慢嗟吁。他时若逐凌云之,敢笑黄巢不丈夫!”

天道不公,奸佞横行。宋江要造反,但他却无帝王之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本着一片忠义之心,矢志报效朝廷,帮助天子诛除奸佞,恢复朝纲。否则,他亦不会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厅”,多次奉迎朝廷钦差,接受朝廷招安。并在招安后四出镇压其他不忠于宋朝的造反者,如抗辽、征方腊等。但他却非一味的“愚忠”,他不甘心当一个贴贴服服、碌碌无为的顺民。否则,他亦不会在何涛前往捉拿晁盖之前,担着“抄家灭族”的危险去通风报信,也不会在成为梁山一员后多次领兵攻打州县。

宋江有英雄之志。他久有凌云志,胸中雄心万丈,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奈何奸佞当道,最终落得个刺配江州,凌迟处死的悲凉结局。当他迫不得已,反上梁山后,仍然心系朝廷、渴望招安,为兄弟找一条理想的出路——为朝廷效力。

宋江有英雄之气。他仗义疏财、义薄云天,常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中,并赢得“及时雨”的美名,街坊邻里无不对他尊敬有加。当上梁山之主后,更是友好对待兄弟,四处招贤纳士;虚怀若谷、各取所长、严于律己。

如此一条铁铮铮的好汉,难道不能称之谓“英雄”?

宋江既是“英雄”,那么其他一百零七人呢?历来歌颂《水浒传》的人都把梁山人物说成是锄强扶弱、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的确,在梁山泊众多头领中,不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真豪杰,如鲁智深、武松等便是。尤其鲁智深,为了帮助素未谋面的金老头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他这样做,丢了官职不说,还得连夜逃亡、削发为僧。此外,也有本性善良,但为奸人所害,不得不迫上梁山的好汉,如林冲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人物。

不过,若细心考究。在梁山众多头领中,亦有许多是绿林大盗、土匪流氓出身的。他们有些人的行径实在难以称上是“好汉”。如十字坡孙二娘和揭阳岭李立迷晕过路客商,并拿来作人肉叉烧包(人肉馒头)。人家与你无仇无冤,你又何必作此上天害理之事?他们也几乎因此而害死宋江、武松和鲁智深。更有甚者是滥杀无辜、杀人如麻、强抢民女、逼良为娼。

若要数梁山泊第一凶徒,那么黑旋风李逵真是当之无愧了!此人上应天罡杀星,生来似乎只为杀人。李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是为世人所称道的。但当他杀得性起时,往往是敌友不分,乱杀一通。如果李逵在战场上错杀战友可以解释是混乱环境所致的话,那么下面三宗杀人事件实在是难以解释了。

第一宗。李逵为迫朱仝上梁山,竟任意杀害沧州知府的小衙内。这杀害儿童本非好汉所为,更是有伤天理。何况这小衙内甚得朱仝所爱,弄得一向敦品仁厚的朱仝一见李逵便气炸了胸膛,势要与他拼个你死我活。

第二宗。李逵为迫公孙胜上梁山,竟企图谋杀其师傅——罗真人!天幸罗真人身负惊世仙术,只见他脚踏七星、手捏法决,反而把李逵耍得团团转,也是对他的一点惩罚了。但李逵如此行径,当真是有违朋友之道,毫无义气可言。

第三宗。正当三打祝家庄战事快要完结时,李逵竟把已和梁山泊达成协议并且正要把祝家三少爷擒献梁山亦示友好的扈家庄老小杀个精光!此一行径不仅残忍,而且违反了梁山与扈家庄的协议,有损梁山泊忠义之名。看来,李逵真是嗜血成性、掠杀成贪了。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一丈青”扈三娘在血海深仇前,竟还加入梁山泊,嫁给那个矮得像冬瓜似的“矮脚虎”王英!这……这也未免太不符合实际了吧……

若问谁是梁山第一采花贼?除了“小霸王”周通强抢民女外,便要数这身居马军五虎上将之一,自号“风流万户候”的“双枪将”董平了。董平之所以上梁山除了因为被梁山军生擒而被迫投降外,主要还是为了抢夺东平府程万里的女儿。为此,他竟在平东府城破时径自杀害程万里全家,夺其女儿!由此可见 ,董平实在难以称得上是“英雄”,他的所为比起垂涎林冲妻子的高衙内来说,真是有过之无无及。

看来,梁山泊中真非人人皆是英雄好汉,但这也恰恰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造反者真实的一面。他们往往有两面性,亦侠亦盗。在品流复杂的造反队伍中,有为势所迫、铤而走险的善良百姓;亦有生性强悍、愤世嫉俗的好汉;更有穷凶极恶、凶残成性的恶匪。

可是,人是会变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当那些绿林大盗加入梁山泊,成为一直“替天行道”的起义军,性格变会逐渐改变,再也不干那种打劫村坊、伤天害理的勾当,以免有损梁山泊的声誉。于是大魔头便摇身一变,成了人人津津乐道的大豪侠!正因为有这个过程,才造成他们的两面性。

吾幼年爱读此书,总认为这个世界便由乾坤利剑劈成两瓣一般,从此正邪黑白,是非对错便含糊不得。如今吾虚长十七,重读此书,方知这复杂的世界亦可存在亦正亦邪的人,亦有一个黑白参杂的地区——灰色地带,供那些在江湖中身不由己的人小憩一会儿、喘口气。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忠与奸!有的只是真理与强权的长期对抗罢了!人生,总是充满无奈与惊喜……

以上乃吾读《水浒传》后的一点感想,愿与大家分享。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5

人生是天空,又蓝又美。童年更是一点点璀璨的星星。使那些无目标航行的船只,找到方向,看到希望。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这本书是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家。可他的外祖父贪婪而残暴,两个舅舅又十分冷血,为争夺财产害死徒工小茨冈。外祖父不停地剥削雇工、放高利货,但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作者可怜的母亲改嫁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似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我同情阿廖沙的时候,一丝光明照在他的身上。他的外祖母来了。正如文中所说“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是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使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使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与做事。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篇6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抄文件。小叙利奥眼看着爸爸早生白发,就想帮爸爸抄写文件,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小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气,还屡屡责骂他。小叙利奥虽然很委屈,但还是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儿子了,愧疚万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感动于小叙利奥的坚强。他虽然出身贫苦,但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还默默为家庭分忧,即使是受到了责骂也默默地忍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的下去绝对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里几块钱似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

我也要向叙利奥学习,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

简读后感600字参考6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参考6篇

读《青鸟》的读后感参考6篇

心读后感400字参考6篇

桥读后感300字参考6篇

诵读经典的读后感参考6篇

马的故事读后感参考6篇

塔的秘密读后感参考6篇

阅读与读后感参考6篇

家徽读后感300字参考6篇

会写作文的猪读后感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