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写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读后感,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师讲课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师讲课读后感篇1
我敬仰窦桂梅老师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这种敬仰源于大学时期,我的《语文课程》老师选取的一节教学视频:那飞扬的神采、激昂的语言、自信的笑脸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因此,在选取自选读物时,我毫不犹豫的拿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的读来,真的是收获良多,现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一、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最最感动于我的要数窦老师自序中那段颇为不易的成长经历。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踏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开始,对于讲课,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上完一节课都像是进行了一场严酷的战争,战后还要接收纷至沓来的各种战后赔偿——评课。每天都是黑着眼圈来,暗淡着心情回家。这样几个周期之后,我不禁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我能讲好课吗?一夜一夜的失眠,无法抑制的自我怀疑与否定。直到我看到了窦老师在书中的这段自序,我才开始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直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公开课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但是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知道了公开课绝对是一个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有力的鞭策。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推敲教学环节,研究教学语言,精心教学预设只有通过这样近乎残酷的千万锤炼,我才能快速地成长、成熟。
二、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窦老师的教学实录,最最让我感动至无法自抑的便是她对学生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的尊重。
在教学设计上,她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长。她不仅仅是教授单一的语文知识,她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敬畏与尊重。在课堂上,她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问答中,急中生智生成各种智慧性的回答,但最终总能殊途同归,回到课的预设中去。
回想自己的平常教学,往往对问题的设计不够充分,当学生与我的想法或预设不同时,我就会手足无措,丢掉学生的回答,只在自己狭隘的预设上转圈。这不仅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加损伤了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兴趣性。
因此,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得到了尊重。她重视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去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授课老师自身的一种成长与飞跃。因为,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积淀多厚,语文素养就有多高
作为“深度语文”的代表,窦老师更加提倡教师应该“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课文;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而这种对于老师的要求或者说是期盼,却是来源于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功底。从窦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实录上,我们都能看出,窦老师的语文课在教学素材、教学思想上都高于课本,深于课本,她要教给学生的除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化的思考,一种道德性的探究,这源于语文,更高于语文。因此,在她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激情,因为,当智慧的启迪与人生的思考相碰撞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不知不觉被的吸引,从而使心灵在激情中放飞、感动。
正像人们所评价的:“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一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这种自内而外,自然朴实的激情,就像是一团能够点燃学生灵魂的烈火,能将整个课堂激情四射。
而这需要的是我们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日复一日的无悔付出,正像窦桂梅老师所总结的那“二十八字”心得一样“敬畏母语、热爱学生、钟情读书、深读教材、公开课堂、提高修养、永葆激情”,要想做一名能够真正影响学生的学生,首要前提是我们先被别人所影响。语文教育说来是人的教育,而就语言文字来说,那就是读书和写作。
在我的心中,窦老师就是我行驶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不断向其前进、前进、再前进。只要我坚定信念,每天进步一点点,教书育人的幸福之神便会降临于我。
老师讲课读后感篇2
寒假里,总算有了大把的时间来品读我所喜欢的书籍。于是,我把自己买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拿出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早就听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在办公室也和同事讨论过,自己也曾走马观花的读了一部分,在杂志上也看到过她笑颜如花的照片,让我们感到那样的亲切。
刚读了序言我就深深地被窦老师质朴真诚的语言所打动。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她的课堂跌宕起伏,为老师的妙语连珠连连叫绝,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赞叹不已。
从她的课件、录像以及教师语言艺术,可见窦老师课前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制作课件。看到她在公开课上的自信与坦然,我们可以想象背后的辛勤耕耘。在她的引领下,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情境之中。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语文功底之丰厚。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她讲《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在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如:《落叶》、《朋友》等,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讲《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讲《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
一堂好课是教师一生文化底蕴积累的写照,而这需要我们终身不断的学习。一本好书总让人有品不完的滋味,让我们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老师讲课读后感篇3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老师讲课读后感篇4
假期里我选择了《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一书,我认真拜读了此书,真是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纵观此书,收录了窦老师的讲课实录共12次及专家点评。教学内容分为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四大板块。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的自序——《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窦老师在自序中写到,“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今天我们培育怎样的儿童。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深的情怀与更大的担当,必须成为永远的思想者与终身的学习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师生涯,尽管成就与遗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届天命,仍有研究的热情与成长的动力。‘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去创造孩子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施展教学的智慧,在课堂上用宽严相济的爱去尊重、去理解、去激励、去引领、去期待、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嫣然绽放,相信每一片叶都会绿意盎然。
在这本书所收录的课堂实录中,比较特别的是,它是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进行编排的。其中“群文主题教学”中的第一篇《游园不值》让我印象深刻。
窦老师以“不遇中有遇”为主题,按照“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文化相遇”的步骤,教授《游园不值》一诗,让人耳目一新。首先,窦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如:开课伊始,请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题李凝幽居》,说说诗人贾岛静心苦吟?推敲的故事;接着指导学生读了贾岛的另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然后出示了几个含有“不遇”的诗题,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这些诗与诗题的出现看似与教学内容《游园不值》没有关系,实际上,老师运用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比较品评的方法悄然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品读推敲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进入情境后,窦老师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引导学生与文学相遇,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比如: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意后,教师紧扣一个“怜”字,启发学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怜苍苔,怜柴扉,怜红杏。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各句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提高了教学效率,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是这个道理吧!
窦老师倡导“主题教学”的理念,认为学习母语,决不能仅仅关注语言形式,而应从内容或“人文”着手带动对形式的领悟。本课就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比如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迅速进入角色。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了《雪夜访戴不遇》。“人生啊,就是如此,在‘不遇’中有‘遇’,在‘不可能’中?‘可能’,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在教学生做人,教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啊!
捧读这本书,我发现内里窦老师自己写的东西很少,更多的是她的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但最令我震撼的是:从这十二个课堂实录中,我发现窦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注重引导学生自信表达、个性表达,让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课堂效果十分出彩。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为了让教学效果好,往往对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见解,当学生出现有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或预设时,往往手足无措,有时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不正确的否定,有时会不加判断。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否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是否真正发过言?是否存在着热闹的看客?就此忽略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而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还有吗?别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谁没有发过言?”这些话语在学生心灵深处炸响,从而走进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阔空间,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其实,我们学校以“爱己,爱人,爱家,爱校”为核心的四爱校训与窦老师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都能真正做到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达,我们的课堂又怎会不精彩呢?
最后,还是用窦老师的话结语,“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愿与所有同行者共勉。”
老师讲课读后感篇5
关于窦桂梅老师,以前在教育杂志上我曾经看过介绍她得事迹,但了解甚微,只知道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今天,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后,不能不为她那娴熟的课堂教学而惊叹。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浅薄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看完这本书后,自己真是心潮澎湃,思绪翻飞,崇仰之情油然而生,窦老师的语文课确确实实地把学生引进了语文的殿堂,思想的乐园,智慧的王国!
一、惊叹她知识的丰富
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博古论今,语文功底之丰厚。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她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这篇文章置于作者的一组文章之中:《我与低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将《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将《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同时,也激起我对读书的渴望。
二、惊叹她语言的魅力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三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有意思吗?开心吗?快乐吗?等等。
三、惊叹她问题设计的能力
窦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但在朴实、自然中透出的是智慧。课堂上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合情合理。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先由“亲”这个字入手,引导同学们由血缘关系的“亲人”扩展到对“血缘”关系的工作同一国度的“亲人”的理解。如《秋天的思念》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母亲扑下去会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
以上是自己的三点感受,我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读一读,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肯定会有帮助。我也想用这本书上某一位老师来评价窦老师的课堂是“用文字无法完全传递的,只有你自己亲身起体验去感受”这句话,来送给我们的老师,这本书的价值也是如此,只有你自己去读,去品位,去领略。
老师讲课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忆童年读后感5篇
★ 高粱殡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