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作文写的有深度,大家都要把握好主题才行,能写出优秀的作文说明你的语文成绩一定差不到哪儿去,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伤仲永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伤仲永的作文篇1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真的很“伤”,可哀伤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当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可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我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此刻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并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能够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一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终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此刻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此刻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伤仲永的作文篇2
因为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贪图一时小利,把仲永当成一棵“摇钱树”,不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最后“泯然众人矣”。
一日,仲永在田间耕地,脑海里浮现了小时候“指物作诗立就”的才能,不由哀上心头,因为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现在这些才能都消失了,我和我的子孙后代恐怕只能”世隶耕“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
正当仲永感伤之时,却看见了东吴的将军吕蒙从田边走来。
”年轻人,你在愁什么呢?"吕蒙似乎看出了仲永的心思,又道:“我吕蒙原来也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可是在朋友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现在终于学友所成”。
仲永望着吕蒙,眼中满是哀伤,叹了一口气,说道:“小时候没有珍惜上天给予的天赋,没有接受好的后天教育,现在我已经是二三十岁的人了,这时候再学习,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你不学习,过了十年后你也三四十岁,依旧靠耕地过着清苦的日子,你如果从今天开始学习,过了十年你虽然是三四十岁,可等待你的前途便会一片光明啊!“
”谢谢您,吕蒙将军!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成为一个勤奋好问为自己奋斗的人!“
从此以后,仲永下定决心要在文学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白天仲永一刻也不停息地学习,学到忘吃三餐的地步,饿了就喝几口米糊,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晚上点起油灯,继续学习,右手握笔的地方起了一层老茧。
就这样过了十年,仲永不仅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终于考上了状元,成为学富五车的人。
伤仲永的作文篇3
这篇古文是北宋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非常怜惜方仲永,故写此文以教育后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连笔墨纸砚都没有的家庭,长到五岁,也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求父亲让他写诗,父亲感到诧异,就近借来文房四宝,仲永即书诗四句,其间每首诗都体现了忠孝这种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观念。总之,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故邑人奇之,纷纷给以礼遇,甚至用钱币向仲永求诗了。此时,方仲永在当地就成了一个神童。但这样的神童竟被他的父亲当作摇钱树,领着他环谒于邑人,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以至于到十二、三岁,才思减退,二十岁时,竟泯然众人矣。
由此看来,方仲永这个神童到后来竟变成为一个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亲对仲永的不使学,加之邻里乡亲的捧杀。我们现代的神童也有,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就能认识一、两千个字,能背几十首唐诗;七、八岁的孩子英语能跟外国人对话,还会几国语言;十一、二岁的孩子考取了大学,成为了少年大学生等等。
这些孩子如果不使学,家长一味的娇惯,就会成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之人。特别是有些孩子有艺术天赋,家长就带着他们到处演出,书也不读了,从小就培养他们挣钱,加之社会的捧杀,慢慢地这些孩子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这样长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个、第三个方仲永了吗?前车之鉴,足以为训。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时的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经过学习,不接受教育,再聪慧的孩子也会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的作文篇4
方仲永的天资,是从小就显现出来了,真可谓天资聪明,他的天赋也同文中说的一样,是像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样培养的话,必须能成为“名垂千古”和“独领风骚”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许此刻语文书上的那些古诗,大都会变成方仲永写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我的手里,要是仲永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许就不会这样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多亏了他母亲对环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叹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之时,也庆幸自我是身在育才这样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让我深受感触。在世界上,像仲永这样有才华的人,能够说是万里挑一,数都数得出来,我们自然没有仲永那样的天资。天才不学习,就只能成为平庸的人。我们本是平庸,再不学习,那就是自灭亡。要要我们还沉醉于游戏的欢乐中厌恶学习,那么将来我们该怎样办,成为第二个”仲永“?也许还不止吧!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天资。
我们虽不是天资聪明,但也没有像仲永父母那样的父母。回看历史中各个风云人物中,有几个”受之天“?又有几个”受之人“?不难发现,自我的命运就在我们自我手中。
伤仲永的作文篇5
打开音乐,此刻的声音,或许会让我安抚一点 柠檬,算了吧?深夜,雨很大,很冷,没有了你给任性的我盖被子,没有了临睡前你那喃喃耳语,再也感觉不到你的呼吸。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令人无限惋惜的故事。仲永的爸爸只能用“愚昧”二字来形容。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把本应大展宏图前途一片光明的儿子的前程给断送了。
以仲永的角度来说他应是无辜的受害者。首先他年仅五岁虽然已经懂得了“指物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毕竟太年幼还没有清醒的自我独立思考能力更不知道父亲的所作所为是非常有害的。其次仲永虽然天资过人、通达聪慧但没有一个好的导师再聪明也是白费。所以如果有一个好导师主动提出教仲永相信局面和最终结果将会被改写。总而言之仲永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天不时、地不利且人不和。
仲永的父亲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为了眼前小利没能让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试想一下即使父亲是以自己的金钱为出发点也应该让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如果将来仲永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当起朝廷重官不是有更好的日子过吗?以大利换小利太不值了呀!当然这个出发点是极为偏激的。父母本应对子女无限关爱的仅凭这一点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作者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天才或是庸才都应该接受后天的教育。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更令人引发深思:如果有天赋的人没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尚且沦为常人如果本身天赋不好且又没接受后天教育的人那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
伤仲永的作文篇6
古时候江西金溪有一个神童名叫伤仲永,他六岁能题诗并“指物作诗利就”。同县的人都感到十分的惊奇认为伤仲永是上天所赐的神童。所以大家都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吃饭,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愿意出大钱请伤仲永。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可以从伤仲永身上赚钱。所以终日拉着伤仲永去赚钱。而不让自己的儿子去学习。
到了后来,伤仲永的天赋和才华逐渐的消失了。当他到了二十岁时他的天赋与才华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们后人一个思考。那就是“伤仲永从神童变成凡人终究谁之过?”。
现在有三种说法:
第一:有人认为是伤仲永自己的过错,原因是伤仲永不好好学习是自己败坏了自己的天赋。所以有人认为是伤仲永的天赋消失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
第二:有人认为是伤仲永父亲的过错,原因是伤仲永爸爸没有重视自己孩子的发展。贪财!终日在伤仲永学习的好时间里拉着伤仲永卖诗。而不学习。
第三:有的人认为是社会的过错。因为社会没有及时的教育他的父亲而因为父亲贪财而将伤仲永的天赋活活的埋葬。
我认为这完全不是伤仲永的过错因为古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规矩。父亲说的话就是圣旨儿子是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的。而他父亲让他去卖诗。他当然不能违反他父亲的话。然而有的人说是大家没劝他的父亲。我一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有的人不一定知道伤仲永没学习。还认为伤仲永既有天赋又认真学习才能这样题诗呢。有人问:“他的亲戚朋友为什么不责怪他的父亲?”那是因为古时只要有人责怪其父无论对错都应该帮着父亲说话。这是古代的思维。所以我认为社会各界人士,和是伤仲永的亲人都没有过错。最终还是伤仲永的父亲贪财的过错。
所以我认为伤仲永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受害者。
伤仲永的作文篇7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的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主旨,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此为止了吗?
伤仲永的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