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阅读的升华,让书中的思想真正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后感里穿插个人经历,会让你的文字更具独特性和说服力,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8篇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1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2

论语写的是孔子说过的一些话,是由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写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贤人,就要和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与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欢这一句话是有原因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红;看到比自己差一点的人,就嘲笑别人没有自己好,可以说是“冷嘲热讽”。我们不能像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一样,看到自己没考到100分,就说要把考100分的那个同学给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你们也来看看这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书吧!说不定你还能比我收获更大呢!祝愿你能在《论语》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座右铭。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3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这两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36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5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家之一。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6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7

曾经有人说过:“得论语半篇,则得江山。”从而可以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管是《论语》中的那个理念,仁、德、学、治国之道。都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已经开始渐渐被改变。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却把养育父母当做了一种累赘。难道我们忘记了父母那无私、无价、无限的爱了吗?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去把一喜一惧给误解了,这是孔子的错呢?还是我们现代人自己的错呢?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记住孔子的两局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还在,那么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现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让我们做到“天下儿女心”至少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篇8

翟鸿森教授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样的文字、俏皮话,不是废话的废话问候语、祝福话,貌似聪明的顺口溜、低级庸俗的小品、让人尴尬的`相声铺天盖地涌来,没有美,没有深刻,也没有幽默,真的让人窒息!正如“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树是大地写在空中的诗。我们却把它们砍下做成纸,好来记录自己的空虚。”所描写的那样苍白、无奈。

当前中文热风靡全球,很多外国人都在读中华经典,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我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品读先祖留给我们的“宝典”吧!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论语心得6篇

论语为学学习心得5篇

论语教师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论语400字7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300字7篇

论语心得体会300字6篇

对论语的心得体会300字6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7篇

关于茶的读后感模板8篇

关于人生读后感8篇

关于论语仁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