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读后感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孤独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1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2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可是大大的有名,马尔克斯的成名之作,也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赞誉之词太多了。
不过读马尔克斯的文字和小说,耐心是不可少的。前两年读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已有体验:一定要坚持,看到30页之后,才能慢慢的读出感觉。一是习惯了他的文字风格,能慢慢感受到这种文字的魅力,二是也能够慢慢进入情节了。他的小说里的人物名字比较长又特别,记不住又不大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个人物关系图,搞不清关系时对照一下,就不至于太糊涂了。
这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从网上搜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资料。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令人惊叹的非现实。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段,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可说实话,我并不大喜欢过于魔幻的现实描述。如果没有魔幻色彩,可能会少点肆意挥洒、渲染夸张、情节的跳跃和推进,但也许会降低点阅读障碍和理解的难度。受其影响的中国作家里,陈忠实写的《白鹿原》,相对就魔幻色彩淡一些,读起来更舒服。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被奉为小说经典式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为什么这句文字在文学界具有那么高的地位和评价?说实话,起初我也不能理解。后面看完了这本书,了解这部小说的内容情节,再搜了一下网上的评价,还真的感觉不简单,能感受到了这句文字的魅力。网上对这句话有一个感悟评价我觉得特别好,“时间被轻轻折叠起来,现在与过去有了神秘的连接”。从情节上看,仔细品味,这样一个开头确实能起到设置诸多悬念、引人入胜的效果。毫无疑问,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本书的第一主角,第一句开头就让主人翁出场了。可为什么他面对行刑队?面对死神和生命终结,为什么单单想起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见识冰块对他的一生产生什么深刻影响?父亲为什么带他见识冰块?一句开头,给了读者那么多悬念,实在是高啊。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部分。从结婚、起义、革命到被捕面对行刑、逃走、凯旋、停战、战争结束。读起来非常震撼。读后感读了这段文字,就能一定程度了解拉丁美洲的政治、革命的本质。这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行刑”。真的应了那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革命、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还真说不清楚,最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说了一句,“打仗是为了自尊”。
伟大的作品,需要多读几遍。我承认我费力的坚持读完了第一遍,渐渐喜欢上了马尔克斯的文字风格,和书里诸多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后面有时间一定会再读这本书。也许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作品里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何时,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与你了解的或认识的人物对上号。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地方,费尔南达的抱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费尔南达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妻子,出身于一个戒律森严的落魄贵族家庭,不但自己也让全家人陷入阴森的教条之中,又做作自大、有超强虚荣心、喜欢唠叨抱怨。书里描写费尔南达的一次满腹哀怨,一口气下来整整用了两页半纸,而且中间几乎都是逗号(有几个顿号和一个省略号)没有句号。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4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务必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务必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理解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刻。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一样的明白与不一样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十分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一样的人以不一样的解释获得不一样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状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好处,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善。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但是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应对过去,此刻,或是未来。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5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爱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一样,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著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一种禁忌,而小说中不止一次描述了这种关联:因恋爱受挫的阿玛兰塔与自己的侄子恋爱、第三代阿卡迪奥疯狂地爱恋母亲以至差点铸成大错、第六代奥雷良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发生了关联生下了孩子……这都是正因孤独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种各样的阴霾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杯具之路。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6
?百年孤独》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读过几页,但是死活读不下去,就这样一搁浅就是五年,五年后再翻开《百年孤独》发现自己真的很孤独。百年孤独,七代人的百年孤独。
上大学时,因为我们法学班的课程里有一门必修课叫经济法,有幸结识了经济法老师,她是复旦的高材生,曾留学于美国,偶尔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她个人的经历,她无意中说过的话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是我们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样子。
她讲国内那薄薄的翻译本没有全面展现百年孤独的魅力,当讲到她有幸在美国买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种欣喜,那个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这样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
她鼓励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就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话想起她的事。终于《百年孤独》又到了开封的日子。
开篇先摘录一部分《百年孤独》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
那个慢无尽头的夜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追忆着在阿玛兰妲缝纫间里度过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后时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则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榻上,奥雷里亚诺第二将会回想起那个阴雨绵绵的六月午后,他走进卧室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间激情骤至,神采焕发。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阿尔卡迪奥将回想起梅尔基亚德斯为他朗读那一页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时的颤抖,他自然是听不懂,但那铿锵的音调听起来仿佛教皇通谕的吟唱。
这些多年以后体,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父亲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这里曾经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给奥雷里亚诺打开了一扇造小金鱼的门,但终究抵不过被迫上战场的命运,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那场战争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多么希望仍然活在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但是这样的经历在很多年以后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多年以后的经历,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在当下看来又是何其纯洁美好珍贵。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篇7
高中时看《百年孤独》看得我很凌乱,只记得人能诡异地长出猪尾巴来。最近这本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看看马尔克斯的传记有助于加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大屋的很多房间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们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个亲戚,比如他的舅老爷拉萨罗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妈玛尔加丽塔。为了纪念他们,房间一直空着。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外婆就请人加建几间。因此,实际上,房子由四部分组成,建成于不同时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亚马尔克斯难免感到既渺小又胆怯,尤其是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房子变得静悄悄的!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纪念。他后来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于青少年时期的长篇小说,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独》的雏形。
关于孤独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