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令人满意的体会,我们就要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总是会受身边的事情所干扰,及时写一份体会记录自己的收获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1
毛相林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凿出“天路”,开辟致富道路,向困难挑战、向美好生活奋进。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毛相林同志身上的三股“劲”,深入践行新时代“三牛”精神。
学习毛相林的“干劲”,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如果再过些年下庄村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毛相林心中装着老百姓、一心为了老百姓,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排除万难修通公路、矢志不渝改变下庄村落后面貌。党员干部要学习毛相林身上的这种“干劲”,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不管职务高低、不管权力大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要是造福百姓的事业,再难也要去做,只要是群众盼望的事情,再苦也不能退缩。要让干事创业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为民服务成为心中不变的价值追求,勇做无怨无悔的“孺子牛”。
学习毛相林的“闯劲”,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毛相林结合下庄村实际,创造性地发展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三色”经济,让村民们的腰包变鼓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以毛相林为榜样,学习他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拓荒牛”精神。每个地区在地理、人文、历史、交通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剖析、仔细挖掘当地特色,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导向,大胆地创新发展思路、打破思维枷锁,在守正出新中善作善成、在革故鼎新中先行先试、在新益求新中谋求发展。
学习毛相林的“韧劲”,争当艰苦奋斗“老黄牛”。资金缺乏、环境恶劣、6位村民先后牺牲……毛相林顶着巨大压力、凭着“韧劲”带领村民历时7年于绝壁上凿“天路”,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向毛相林学习,传承和发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树立必胜信念、敢于藐视困难,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鞠躬尽瘁、勇往直前;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夺取新胜利。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阶段呼唤新担当。党员干部们要以毛相林为榜样,发扬“三牛”精神,铆足三股“劲”,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2
放下身段、摆正位置是前提。对于协助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做好扶贫工作的驻村干部,镇、村干部们无不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客气之情,言表于心,有的还 称呼我们为“科长”,无不希望能够借助我们的努力或者力量,尽快提升村、镇建设水平,尽早帮助他们甩掉贫困的帽子。对于从省直部门派驻到贫困村的我们,身 份的转变决定着工作思路的转变,绝不能以“科长”的心态做扶贫工作,把自己当成“钦差大臣”指指点点、夸夸其谈,或者口惠而实不至,违背组织原则轻易许 诺。工作经历使我们认识到: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工作,我们是参与者、协助者,而不是引领者、指导者;我们与镇、村干部是一家人,只有淡化身份,主动融入,才 能更好的掌握贫困村的情况,给委(局)机关扶贫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不能因为身份上的特殊而搞工作、生活待遇上的特殊;也绝不能做井里的皮球,从上往下看 沉下去了,从下往上看还浮在上面。
坚持原则、依靠群众是途径。在村、镇扶贫工作期间,多多少少接触到个别村民反映个人利益问题,采取过激的方式到镇政府上访寻求利益支持;也耳闻目睹了 一些基层干部成功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利益纠纷的方式方法。总体感到:当前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群众越发维护自身权益,多种途径反映问题;村干部 办理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如低保对象评定、种粮补贴发放等,受人情因素影响,压力很大,也很难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上访事件。给我的启示是:处理牵涉利 益问题,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但要尽可能一碗水端平,用一把尺子量长短,去除任何私心杂念,不凭个人亲疏关系处理问题。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把坚持党性、 原则作为处理敏感事务的底气,不能因为怕得罪个别人而放松工作标准,唯唯诺诺、畏手畏脚,或者和稀泥,无原则的迁就照顾。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 照组织程序开展每一项工作步骤,召开村务会议、群众大会,让群众参与评议,紧紧依靠群众把敏感的事务做扎实、做到位,让大多数群众满意。
了解三农、服务三农是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家命脉。当前贫困地区受地域、气候等因素制约,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 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青壮年农民因务农收入偏低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人口不足,还有部分农户因病、因学、因灾返贫,这些问题制约着贫困村、贫困户脱 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省少数民族群众集中聚居的村也同样受这些问题影响。如何让更多居住在恶劣环境的贫困户“迁的出、留得住、安下心、能致富”,如何维 护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利益,切切实实解决好政策执行上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是吃透上情,把握下情,贴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创造性的开展 工作。
组织关心、同事支持是动力。在驻村前,委(局)领导给我们提出殷切希望,勉励大家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勇于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当中提升能力;并亲自协 调有关处(室)做好有关物质保障工作。在驻村工作期间,多次电话沟通交流,为我们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分管民族工作的领导和民族处同志,对我们反映的贫困村 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项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我所在的处室同志,及时补台,积极承担遗留下来的工作任务,为专心做好扶贫工作 减轻工作压力。扶贫工作,联系着委(局)机关每一位领导和同志,大家都在以直接或间接的工作,为贫困村的发展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同时也激励着我不负重托, 更加努力干好工作。
立足当前、不懈奋斗是目标。与村、镇干部工作、生活在一起,多多少少体会到他们身上的艰辛与无耐:有时遇到大项、紧急工作任务,忙起来“白加黑”、“5+2”,大多数镇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家庭照顾不周,有的找对象比较难;受单位职数影响,职务晋升普遍比较慢。村干部忙于村集体事务,逐门逐户调查核实 情况、排解纠纷,或者值守于村办公室,自家农副业生产很受影响,国家的补助经费比较低。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镇、村干部依然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驻 村扶贫工作这一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繁忙、复杂的工作环境,体验了住在山坡上、土坯房里的农民艰苦的生活环境,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个 人成长机遇不言自明;当然目前的情况又无法与一线城市的国家干部待遇相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宽心情、知足长乐,坦然面对现实,调整 好心态,选准参照系,保持平常心,珍惜现有工作条件,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不负组织托负,加倍努力工作,创造美好明天。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3
定点扶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一个特定贫困点,固定开展帮扶脱贫。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单位达到320个,实现了对贫困县的全覆盖。“十三五”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定点扶贫至关重要。做好新形势下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在“精准”二字上多考虑,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定点扶贫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这既是对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厚望,也是对解决当下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的强烈要求。责任、使命、紧迫三种心情,集中在于要解决“精准”问题。
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
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服务,多年来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大大改变了面貌,脱贫程度总体成效明显。但问题是,有些地方,扶贫、涉农、医保、低保资金,“苍蝇”都敢贪,因而出现了“穷县富衙”、“穷村富村官”、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差距甚远。这反映了扶贫开发的偏差,即重整体、轻部分,重上层(重扶上、扶官)、轻下层(轻扶村、组),重“吵闹”(伸手要的就扶)、轻“息静”(不作声的不扶),也反映了扶贫工作的缺点,工作不深入、不落细、不落小。总之,就是一个精准问题。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定点扶贫提上政治高度来看,各单位领导才能跟上中央的步调,按照中央的部署,选派优秀干部,筹措多方资源,进一步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扶贫干部就要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找准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把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贫困对象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对象,把扶贫开发工作做细、做小、做实,使任何一个村组、任何一个贫困人口也不能掉队。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就要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措施。对地理资源好的贫困村,可帮助设计开发项目,用项目扶贫,直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或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对地理条件差的贫困村,可帮助搬迁,易地安居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帮助献计献策,先从智力扶贫,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发挥其自身潜力,帮助培训创业、就业。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社会保障、大病救助,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
提高扶贫成效,就在于精准扶贫要见成效。这就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瞄准贫困人口,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把扶贫资金、智力支持、技术服务、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切实做好扶贫考核工作,确保不断提高扶贫成效。
参与定点扶贫的单位和人员,要进一步强化帮扶责任,履行帮扶使命,以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脱贫攻坚的决战中,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5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4
毛相林同志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代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其精神和事迹值得所有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
向毛相林学习,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不畏艰险,敢向绝壁要天路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把路修下去,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深处,四面被大山包围,几十年来下庄村人想走出“天坑”,只有沿着一条几近垂直、险而又险的山路不断向上攀援。1997年,面对不修路就可能再无下庄村的困境,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决定带领全村人修公路。
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用于修路;缺乏劳动力,他带领村民上工地,与村民一起腰系长绳,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农具,用手挖、用脚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在悬崖上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没有休息的地方,他们就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刮风下雨,只有一块破旧的塑料布遮挡……如愚公移山,历时7年多,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几近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劈出了一条8公里的天路。
党员干部要像毛相林一样,面对艰难险阻,要敢于迎难而上,不怕麻烦事,敢啃硬骨头,带领群众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拥护。
向毛相林学习,要学习他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以“愚公移山”之志拔穷根的精神
2004年,下庄村外出的公路修通了,但下庄村村民却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在往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村民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种漆树、发展蚕桑、养羊……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始了全新的尝试,但因为自然条件和缺乏经验和系统的学习,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2014年,如同17年前,下庄村村民再次齐上阵,在毛相林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誓与贫困作斗争。经农委专家研究发现,下庄村适合种纽荷尔柑橘。但村民没技术,不会种。毛相林就到外面去学,买来书带回家一点点认真研究,一块地、一块地去走,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教。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通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下庄村村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为了更好的生活继续拼搏奋斗。2017年,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2019年,下庄村的柑橘迎来了大丰收;如今,下庄村有650亩柑橘、100亩脆李、100亩桃子、200亩西瓜,而那条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则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之路,让下庄人多了一条旅游之路奔小康。
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像毛相林一样,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带领群众治穷病、拔穷根、奔小康,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5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如今全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清零”行动,确保脱贫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脱贫成果虽然显著,但是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仍旧不容忽视。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部分贫困村缺乏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满足于算“经济帐”、“收入帐”。二是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部分贫困村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扶贫产业出现同质化严重现象,出现了产量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三是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入户宣传不到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和措施,群众并不是完全知晓,党和国家的政策没有真正有效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以本次脱贫攻坚问题清零行动为契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加满油”,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如期完成问题整改清零行动。高位部署推进清零行动。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抓、一线抓,以超常规的举措推动清零行动开展。行动上加把力,做到全覆盖、无遗漏的梳理排查问题,严格对照脱贫攻坚标准,扶贫干部深入村组主动开展问题自查工作,做到主动暴露问题、主动认领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要严格遵守工作标准要求。纪检干部要强化履职尽责,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督查,严明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6
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凝聚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优秀的精神品质,刻印了一个共产党员合格的印记,也留下了扶贫一线旧貌换新颜的脱贫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员干部是攻坚力量。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仗,就要不断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
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之志。作为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一心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有了他35年的坚守与努力,使得穷沟变富,荒山变绿。党员干部当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瞄准目标干、盯着问题改,不达目的不罢休,摆脱贫困、拔掉穷根。
要有叩石垦壤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李保国的名言。无论是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还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背后都是他克难攻坚的真实写照。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就是要学习李保国那样的执着与坚守。
要有埋头苦干实干巧干的创新能力。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以科技创新之手,李保国点亮了整个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用好科技的力量,有效对接谋划、因地制宜解难,在做中强化脱贫攻坚的本领、打出辨证施治的实招,当好地方发展主心骨、走出科技扶贫创新路。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篇7
近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认真学习相关事迹报道,读懂“当代愚公”毛相林身上的关键词,党员干部当激发笃定心志向前犇的无穷力量。
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事无精神则难成。
毛相林的决心在1997年,时年38岁成为村书记之后,表现为誓要修成通往山外道路的决心和干劲。不修路,村里一代代的人就要穷下去,就看不到出路。总有人要迈出这最初的“关键的一步”,毛相林就是这样一个带动乡亲们,誓要完成修路任务的那个人。为此,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全村群众一起凑出了不到4000元的启动资金。就这样,硬件不足软件来补、物力不够人力来凑,在同“穷”字鏖战,在战天斗地的奋斗之中,党心和民心拧为一股绳,纵然付出再多艰难,纵然要付出6人牺牲的代价,路也要矢志不移地修下去、修成功。这种“愈是艰险愈向前”的精神,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多年的精神内核。新时代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有现成经验的艰难探索,同样需要我们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学习和发扬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接续这种百折不挠、勇敢前行的坚定意志。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就没有攻不破的“娄山关”,就没有拿不下的“腊子口”,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就没有走不出的困境!
人民: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的人,人民定然支持他。
纵观毛相林的修路过程,看到因为修路而牺牲的年轻后生,我们不禁为毛相林的修路成败捏了一把汗。可是,我们看到了(牺牲者)村民黄会元的父亲悲怆语调之下透出的坚定,“努力一把、执着一把”的回答,让我们瞬间读懂了,为什么在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历史中,我们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依然毫不动摇,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向前进,因为“老百姓的心里头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纵然千难万难,纵然付出巨大代价,乃至流血牺牲,人民依然会坚定地支持党,支持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毛相林带领全村老百姓修路是如此,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是如此;当前,实现“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是如此;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更是如此!
奋斗: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都是奋斗出来的。
从1997年到2004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了8公里长、2米多宽的机耕道,给处在大山深处一代代穷熬着的村民打通了通往山外世界的道路。可以说,誓不当“穷汉”,带头“冲一冲”,从修路上破局,是“牵牛牵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破除“穷根”的关键所在。道路,这一关键的“阻点”打通了,还要提升“造血”能力,唯有靠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对“穷”的根本扭转。为此,毛相林带着村委会一班人明确了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并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昔日的穷山沟,终于蹚出了富裕路,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纵观下庄村的脱贫史,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就是要带领人民奔小康、过好日子的初心使命;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立足本地实际,敢于攻坚克难,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壮志雄心;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干有方向、拼有目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现实画卷。万千美好,唯有奋斗。好日子都是一步一步苦干、实干、巧干出来的,都是在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撸起袖子,挥汗如雨“搏”出来的:一个下庄村是如此,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如此,未来的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不如此!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新春伊始,从相关报道描述的毛相林开春“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他对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抱负和信心。新的征程,惟奋斗者进,惟创新者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抖擞精神,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把既定目标一着不让地抓下去、抓到底,就一定可以在“牛劲十足”向前犇中,开创一个“牛气冲天”的2021。
脱贫攻坚2024个人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