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事迹,我们可以总结过去的成就,规划未来的目标,在事迹中加入象征手法,可以赋予文章更深的意蕴,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抗美援朝的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美援朝的事迹篇1
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我从书中、从同学们的口中,我知道了他。
所以,我找了很多他的先进事迹报告,愈看愈觉得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
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邱少云烈士在夺取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争取“391”无名高地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一幕,。
当我读到邱少云烈士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纹丝不动,最后还英勇献身的一段时,不禁被邱少云烈士为国捐躯的英勇行为打动了,也不禁被邱少云烈士那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而感动了。
这是多么令人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行为啊!邱少云烈士那种强烈的集体英雄主义观念和宁死不屈的刚强意志真令我感动,肃然起敬。
通过学习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我真切地体会到邱少云烈士的伟大,体会到他舍己为国的英雄品质,更体会到在生活中,只有像他那样具有坚强意志和严守纪律的品质,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能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和有贡献的人!
从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再想想自己,觉得十分惭愧。
自己觉得,自己连上课的那四十分钟也觉得熬不住,经常打哈欠,还无精打采地坐着,盼下课铃响。
对照先进,自己从内心觉得,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和平年代,应从以后要全神贯注地听课,多多地学习知识,从而以优异的成绩向家长和老师汇报,这也是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抗美援朝70周年英雄人物事迹感悟心得
抗美援朝的事迹篇2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烈士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邱少云这光辉的名字早就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了。
我贪婪的读着,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邱少云那高大的身影、坚毅的神情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含着热泪默默的说:“邱少云叔叔您没有死,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您的名字永远闪烁着光辉!”
邱少云叔叔为什么能在烈火烧身之下不动摇呢?是因为他有刚毅的性格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能把革命胜利看得高于一切,所以他为了革命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邱少云叔叔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我们这代着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邱少云叔叔的英雄事迹告诉我们:纪律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纪律是重要的保证。”当年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忍饥挨饿啃树皮吃树根也不损害群众的一点利益,他们路过苹果园时连掉在地上的苹果看也不看一眼……想当年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暴露目标纹丝不动,让烈火燃烧着。这是何等的刚毅、何等的崇高。
今天有些年青人却把纪律置之脑后,上车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课堂上随便讲话,这些跟邱少云烈士相比显得多么渺小和自私。我呢……上课也有讲话的不好习惯,这跟我肩负的学生责任挺不相称的。今天为了革命的三个现代化就应当为了攻下文化科学堡垒而努力,我们也要向邱少云自觉遵守革命纪律,上好每一堂课,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共产主义的美德,永远将邱少云先烈的品格精神作为我们永往直前的动力,永远踏着邱少云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英雄事迹心得
抗美援朝的事迹篇3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传说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传说。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传说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丹东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传说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抗美援朝的事迹篇4
和上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孙景坤的人生被时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归家乡参加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南征北战的孙景坤复员返乡,回到老家辽宁省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当兵8年,孙景坤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在养伤。况且他文化程度不高,认不得几个字,还是回乡继续当农民,建设农村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
“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在农村参加合作社了。”当年和孙景坤一起参军的同村乡亲有12人,活着回来的只有3人,另外两人都有伤残。安然归家,已是万幸,孙景坤把党组织关系交给了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从回到山城村的那一天起,一个战斗英雄便“消失”了。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村里人只知道他参军前当过农会副主席,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孙景坤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并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孙景坤一心牵挂的,还有困难村民的生活。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老两口身患疾病,在孙景坤的关心照顾下安度晚年……上战场保家卫国,回家乡为民解忧。孙景坤这位老兵老党员受到村民的敬重,生产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
抗美援朝的事迹篇5
96岁的孙景坤身子骨已大不如前,表达吃力,耳朵也背。可是凑到耳边跟他大声说抗美援朝的故事传说,老人的双眸就亮了起来,进而润湿。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每一次钩沉往事都仿佛揭开伤疤那样锥心刺骨。退伍几十年来,孙景坤从未主动提及自己立功的过往,跟儿女念叨一句“那些牺牲的战友啊”,已然老泪纵横。战火压顶的真实残酷,远非电影所能描摹,所以,老兵孙景坤不看战争片。
72年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战功无数。
70年前,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家乡就在辽宁丹东的孙景坤毅然告别家人,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九蹈死地犹未悔。受伤回国治疗的孙景坤本可以静养,但他主动拔掉针管三度奔向前线,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
而1952年10月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令孙景坤刻骨铭心。
“孙景坤,你带弹药增援161高地!”接此命令的孙景坤略有犹豫,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除了要背着重达90斤弹药箱还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自己能行不?孙景坤瞅准了一个空当,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施放烟雾掩护伤兵撤退,他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刚冲上阵地,倚仗飞机大炮的敌人就开始了猛烈反扑,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从中午战斗到半夜,他一人就击毙了21名敌人,6轮反击下来,高地守住了。事后战友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碎石中,找到了昏迷的浑身都是血的孙景坤,他的耳朵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抖落征尘,解甲归田,军功章藏诸箱底。孙景坤的人生泾渭分明——上半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乡建设。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留城机会,回到老家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扛起锄头,又回归耕作本色。
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一刻也闲不住,近30年来,他带领乡亲们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成立共同致富小组,大力发展粮菜生产,栽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村里占地单位招工,孙景坤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他的大女儿孙美丽至今回忆过往心情都很复杂,“后来当地电话局招工,原本有我一个,但我爸一看有我的名就跟对方说把我拿下去。我们兄弟姐妹都想不通,哪有老爸对自己的子女这么刻薄。”面对埋怨孙景坤只有一句话:“那么多同志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还活着,不能总想着自己家这点事。”
山城村变美了,变富了,可孙景坤家没变。清苦,一直伴着他。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里仍没有卫生间,上个厕所都得儿女搀着跟着。身子骨单薄的孙景坤在阴湿的屋内夏天还要穿棉袄。政府想着他,送去慰问品,帮他换房子,孙景坤都一口拒绝。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的苦相比,这点苦又算啥。”
直到今年,孙景坤作为特护区休养员住到丹东光荣院,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有护士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孙景坤过上了踏踏实实的好日子。孙景坤与护理员聊天不禁感慨:“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环境和贴心的护理,我知足了。”
抗美援朝的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