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通过设置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有效的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春学期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结合图片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教师: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略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教师小结:地震时,使建筑物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所以给我们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瘟疫。
2、小朋友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害怕、担心)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二、通过游戏幼儿在发生地震时,怎么样保护自己。
(一)与幼儿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怎么样做才是安全的呢?
幼儿:略现在,咱们一起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二)师幼小结
1、当你在室内的时候,可以躲在墙角、厕所等容易构成三角支撑的地方以及结识坚固的家具底下或旁边。用身边的坐垫、枕头等柔软物保护头部。选好躲藏处后,正确的避震自姿势为;蹲下,低头,闭眼或用手保护头部。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子以防吸入灰尘和毒气。千万不要跑到阳台或窗户旁边,要远离玻璃门窗,或是悬挂物物下。
2、如果是在室外,应该尽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要远离楼房、围墙、树木、广告牌等,更不要躲到地下通道中或高架桥下面。不要坐在汽车里,要到空旷的'广场避难。
3、千万不能跳楼或者进电梯。
4、如果被埋,不要惊慌,要想办法保护自己。可以设法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二)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带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三、组织幼儿"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如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四、幼儿在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避,运用逃生技巧。
师:"地震虽然很厉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张。在地震发生时,地面开始摇动后,还是有一小段时间可以用来躲避,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躲到安全的地方,就不会受到伤害。"
教学反思:
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藕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秘密,并大胆用语言进行表述。
2、通过欣赏农民伯伯挖藕的场景,初步了解藕的生长环境,感受农民伯伯工作的辛苦,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藕、录像、小刀、藕制品、记录表,记号笔、颜色贴、毛巾、盘子
活动过程:
一、逐步展示藕的几个部分,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猜猜是什么呢?为什么认为它是藕呢?
二、观察藕的外部特征
2、师:藕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得象什么?(象小朋友们的小胳膊,小腿等)
(幼儿通过看、摸、捏、闻等表述藕的颜色、形状、节结、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师幼,集体记录。
三、探究藕的内部秘密
1、师:藕里面还藏着许多小秘密呢?你们知道吗?(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猜测。)
2、幼儿验证,表述并记录发现。(师幼:藕里面的颜色更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孔(像蜂窝、望远镜……),切开的藕有细细长长的藕丝连着,还有白白的藕汁,有的里面有水。
四、观看录像,了解藕的生长环境。
师:藕长在哪里?(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回答。)
2、观看录像。(教师适当配以介绍)
师:“你们知道藕长在哪里了吗?它有叶子吗?农民伯伯们是怎么找到藕的?
教师出示带荷叶的`藕;农民伯伯们顺着荷叶下的茎用脚先探到藕,然后使劲的用手把它从水下深深的泥里挖出来。看了农民伯伯们挖藕你有什么感觉?(他们很累,很辛苦)
五、藕的作用
师:藕有什么用呢?可以怎么吃?师幼谈谈藕的吃法、营养。
师幼:炒藕片,煮糯米藕、作藕粉、作藕圆、藕罐头、藕汁等、
六、结束活动
幼儿观看藕制品,品尝生藕片。(猜谜语)
师:农民伯伯们挖藕那么辛苦,我们能不能浪费呀?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3
活动目标:
幼儿不玩火,避免发生火灾。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初步了解简单的消防知识。
活动准备:
有关灭火的录像,蜡烛2根,打火机一个,水、沙子、湿布、扇子等,人手一份操作图片(图上画的是在着火的时候,几个小朋友采取的不同的灭火方法)。
活动过程:
1、游戏:灭蜡烛教师出示蜡烛,点燃。
"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把蜡烛熄灭呢幼儿想出办法后,教师提供备有的材料,请幼儿到前面试一下,教师小结。
2、讨论,"出现了火情,该怎么办?""现在天气干燥,如果出现火情,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灭火的办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的办法都不错,如果出现了火情,我们可以用水泼灭火、用湿布扑灭火、用沙子灭火、用灭火器灭火……但小朋友要记住,如果出现大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拨打119电话。
3、请幼儿看录像。
"前几天,有个地方着火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想出的办法和我们想出的办法一样不一样看完录像,提问:"他们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没想到的?"(开窗,捂着嘴、鼻跑出烟火区)。
小结:火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开窗,用水、沙子、湿棉被、灭火器等灭火,火很大的时候,我们拨打119电话,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小朋友一定要把嘴巴、鼻子捂上,以最快的速度跑出烟火区,学会保护自己。
4、幼儿操作"请小朋友看操作图片,图上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在着火的时候采取的不同的办法,每幅图的左下方有一个圆圈,你认为办法好的就在圆圈内打上"迹⒑拧
讨论:用扇子扇,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小朋友想一想,爷爷、奶奶生炉子的时候,用扇子轻轻地扇,火就越扇越旺了。如果火很大,用扇子扇来灭火行不行呢?着火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
活动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实际生活中有过多次体验的事情——着火为,对幼儿进行灭火、防火,带有普遍性与典型性。让幼儿带着问题“着火了,怎么办”,边思边做,从而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到“火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从活动过程来看,教师的目标意识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紧扣“着火了怎么办”这一中心。一开始,教师在做完“灭蜡烛”游戏后,马上转入引导幼儿讨论“出现了火情怎么办?”充分激发幼儿想出各种灭火的办法。当幼儿看完录像后,发现自己想出的办法还有不足后,从而为“怎样避免火灾”问题的深入进行埋下了伏笔,使幼儿知道火灾给国家、集体造成的损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增强了防火、灭火的意识。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自己,不做危险动作。
2、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懂得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示教图片、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活动中不做危险动作
师:每天早晨天气很好的时候,我都会看见小朋友在操场上锻炼,但有些小朋友会做一些危险动作?能告诉老师有没有小朋友看见过?
师:和幼儿一起看看示教图片,请幼儿指出哪些是危险动作?我们应该怎么做?
总结: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勇敢精神是值得表扬的,但一些小朋友在没有老师的看护下,自己从高处跳下,走彩虹桥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很危险的动作,我们不要学他们的样子。
2、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
师: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判断其做法,并要求幼儿将其改正。
(小心关门、小心滑倒、小心触电、下楼小心)
总结:我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应该注意地上的水,小心滑倒;我们在下楼的时候不要拥挤,注意安全,有秩序地排队下楼;关教室和橱柜门时,要轻轻的.;不要玩弄教室里的电源和插座,防止触电。
3、认识安全标志
师:请幼儿将示教图片与他们所知道的安全标志连线。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做危险动作,发生事情时,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寻求帮助。
4、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一起随健康安全歌做律动,自然结束教学活动。
幼儿的年纪一般都不能自己拥有安全意识,只能由家长和老师为幼儿灌输安全意识,让幼儿能够懂得在外面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重点:
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
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蟀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提问
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6
一、活动思路
(一)活动来源
最近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在儿童医院走丢,通过调查发现班上25人中有10人曾走丢过,因此有必要开展一次防止走丢的安全课。而且中班幼儿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相应扩大,遇到的危险也相对增多,所以在此阶段开展这样的安全活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活动过程:先设计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出去的时候怎样跟着家人不走丢;第二个场景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在爸爸、妈妈手里有东西,没办法拉着手时怎么不走丢;第三个场景的目的是在超市时怎样不走丢。然后播放动画片《生活习惯,出门手拉手》,进一步巩固幼儿这方面的安全意识。
(三)活动价值:加强幼儿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四)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怎么样不走丢。
(五)活动难点:诱惑情境的创设。
二、活动方案及实施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外出的时候要跟随成人不丢失。
2、了解走失的后果,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很多幼儿有走丢过的经验
2、物质准备:家长帮助幼儿画走丢时的情景
(三)活动实施
1、用幼儿亲身经历的事件引入——有一个小朋友去医院看病时走丢了
师:xx生病了,妈妈带他去儿童医院看病,最后走丢了。儿童医院你们有没有去过?
幼:去过。
师:小朋友生病了都要去儿童医院看病。儿童医院里的人怎么样啊?
幼:很多。
师:那天xx的妈妈带他去看病,他的妈妈去付钱,拿完药之后,一转身,哎呦!xx不见了,他自己坐电梯从一楼坐到了三楼去玩了。最后一位好心的阿姨发现了xx,把他送到了妈妈身边。
师:xx,事情是不是这样子的啊?
幼:是的。
师:你当时走丢了心里怎么样啊?
幼:很疼。
师:后来把你送到妈妈身边,妈妈看到你后怎么样啊?
幼:妈妈也很疼,妈妈哭了。
师:妈妈为什么哭啊?
幼:妈妈找不到我。
师:妈妈找不到宝宝,心里又紧张又害怕。那下次能不能乱跑呀?
幼:不能。
2、拿出幼儿事先画好的图画,画的内容是幼儿曾经走丢的情景。教师引导幼儿讲述何时何地走失,以及当时的感受。
画1:两岁时,在大楼旁走丢。幼儿哭,妈妈哭。
画2:三岁时,在65路车站走丢。妈妈头发竖起来。(妈妈发火了)
画3:四岁时,在超市走丢。妈妈叉着腰。(妈妈有点生气)
师:你们跟家里人走丢危险吗?
幼:危险。
师:有什么危险啊?
幼1:会被老拐子拐走。
幼2:会给坏人卖掉的。
幼3:坏人会把你骗到山上砍柴。
幼4:会被车子撞到。
幼5:爸爸、妈妈很想我。
师:所以出去时要跟着谁啊?
幼:爸爸、妈妈。
师:如果不是爸爸、妈妈带着出去的,你要跟着谁?
幼:爷爷、奶奶、阿公、阿婆、我们家人、舅舅。
师:不管是谁,谁带你出去你就要跟着谁。
3、游戏:跟大班的幼儿一起玩娃娃家。(大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中班幼儿扮演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好,宝宝要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散步了,怎样跟着他们才不会走丢呢?
(部分幼儿进行游戏:大班幼儿领着中班幼儿"散步")
师:他们是怎么跟着爸爸、妈妈出去的?
幼:手拉手。
师:刚才爸爸妈妈拉着宝宝的手。这次,爸爸妈妈两只手都拎着篮子,无法用手拉着宝宝,你们想一想,怎么样跟着爸爸、妈妈出去不走丢?
幼:拽着衣服。
(另外一部分幼儿进行游戏:大班幼儿双手拎着篮子,领着中班幼儿"散步")
师:你们是怎样跟着爸爸妈妈的?
幼:拽着衣服。
幼:搂着膀子、挽着胳膊。
师:当爸爸妈妈手里有东西,没办法拉着宝宝的手时,可以拉着他们的衣服或是挽着他们的胳臂。
4、游戏:去模拟超市中活动
师: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多,东西也多,爸爸、妈妈买东西,没办法看着你,想想应该怎么样才不会走丢?
(幼儿开始游戏)
师:有没有宝宝走丢啊?
幼:没有。
师:超市里的人那么多,你们怎么会不走丢的?
幼:拽着衣服。
师:爸爸、妈妈和宝宝今天真能干!在人多的时候,爸爸、妈妈手中都有东西,没办法拽着你的时候,你们应该紧紧地跟着爸爸、妈妈。能不能乱跑啊?
幼:不能。
师:乱跑就会丢掉。今天你们有没有乱跑啊?
幼:没有
师:宝宝们真能干。爸爸、妈妈抱抱你们的小宝宝。
5、看动画片——生活习惯,出门手拉手
师:看看巧虎出门是怎样跟着爸爸妈妈的?
师:不管走到哪,都要手拉手。想跳的小朋友起来跟着小虎一起跳一跳。
师:刚才巧虎出门的时候,和家人手拉手。以后,小朋友出去的时候也要跟家人手拉手,一起走,才不会走丢。知道了吗?
幼:知道了。
(活动结束)
三、活动效果
使幼儿认识到了走丢的严重后果,知道出门的时候要怎样跟着家长才能不走丢,初步达到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目标。
四、活动反思
(一)活动亮点
此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抓住了契机
契机1:最近班上有一幼儿走丢。
契机2: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在中班进行这样的活动,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契机3:社会上拐卖小孩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活动不足
情境中的诱惑性不是很大,且幼儿处于课堂环境中,有老师在反复强调,因此活动中所创设的环境跟实际环境相差甚远。
(三)活动建议
1、在上课之前要跟举例子的幼儿打招呼,不能把孩子不好的事情在班上讲。
2、可以创设一个大一点、诱惑性更强的环境,甚至整个幼儿园都可以成为一个环境。因为"离儿童生活越近的才能有效。"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报纸的用途。
2、积极的参与到探索报纸的活动中,通过探索、观察、模仿,尝试用不同方法使报纸发声。
3、在集体面前展示讲解自己的办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张),音乐,报纸工艺品图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方法使报纸发声。
难点:在集体面前展示讲解自己的办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报纸,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1、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请小朋友们回答听到的声音;
a唱歌的声音;
b抖动报纸的声音。
对,是抖动报纸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和报纸做游戏。
2、报纸的认识
①你在哪里见还过报纸?
②你们家有人爱看报纸吗?谁最爱看报纸?
③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报纸?报纸上有什么?
师小结:报纸的用途可真大,报纸上有新闻,他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报纸上有知识,它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本领,报纸上有广告,能了解新信息。
3、观看课件了解更多用途,通过启发初步让幼儿知道报纸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形状的为探索报纸如何发声做准备
总结:用旧报纸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只要我们多动脑筋,肯动手,就可以把很多没用的东西变成很多有用的好玩儿东西。
二、幼儿尝试操作让报纸发声
1、幼儿尝试想出各种让报纸发声的方法“报纸还有特别的神奇的功能,能够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需要你们动脑筋想办法来帮助它。”将报纸发给幼儿。注意了,报纸上有油墨,玩过后手会脏,不要把手放在嘴巴里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启发指导。
2、鼓励幼儿来展示自己发现的方法
小结:揉成一个球、用手指弹一弹、用手甩一甩、搓成棍子、卷成筒打、放在身上擦,双手各拿报纸一角抖一抖、用手拍一拍、用嘴用力吹、放在地上踩、用东西砸、用笔戳……
三、游戏《报纸乐器》
我要给小朋友出个难题,看看能不能难住你们,你们能用报纸当乐器给乐曲伴奏吗?
教师启发幼儿想一想报纸发出的什么声音可以和他们相对应
活动延伸:
在操作区投放报纸供幼儿继续探索报纸的玩法
活动反思:
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们的宝贝。经过多次仔细观察,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兴趣浓厚,可对报纸的利用性还是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怎样让报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孩子们对本活动有很浓厚的兴趣,说到报纸的用途时,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当孩子们看到报纸工艺品图片时不禁拍起了手,普通的报纸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动手实践时,孩子们探索出多种发声地方法,搓、弹、揉、撕……孩子们形象地表达出了报纸的发声方法,丝丝丝……咚咚咚……孩子们兴奋不已,最后报纸乐器演奏时,孩子们跟着节奏,脸上洋溢着欢乐!只是报纸的认识部分有些过于长,导致整个活动有些拉的太长。
中班春学期教案篇8
教学理论依据:
草地上的蚂蚱、花丛中的蝴蝶,神秘的昆虫世界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能蹲在地上看一上午的蚂蚁搬家,喜欢追着蜻蜓飞舞,更想捉一只瓢虫数数到底有几颗星星……他们玩着、说着、画着、问着,乐此不疲。但是,螳螂有几种颜色?竹节虫长什么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因此选择《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教学内容正是遵循了《纲要》中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是科学启蒙,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正确的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在《捉迷藏的昆虫》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幼儿想、说、做在前,教师指导、小结在后的原则。皮亚杰还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因此,本次活动将探索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实施策略:
整个活动的组织以游戏贯穿始终。
1、师幼游戏,打好铺垫。通过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做铺垫。
2、趣味寻找,探索发现。寻找花草丛中、图片中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小昆虫,探寻昆虫保护自己的奥秘,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
3、角色扮演,知识拓展。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藏有螳螂、蝴蝶、蚂蚱等昆虫的花草丛。
2、《昆虫躲猫猫》图片。
3、《春天》的音乐,昆虫头饰若干,小鸟头饰一个。
活动重点:
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活动难点:
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过程:
1、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如果想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必须要隐藏好。
2、探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找找、说说
①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藏在花草丛中的昆虫。
②请幼儿说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讨论为什么这些昆虫藏在和身体颜色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昆虫以及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看看、听听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等昆虫是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
(3)找找、认认
①教师出示《昆虫躲猫猫》大图片,请幼儿寻找图中已经认识的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
②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其他昆虫,拓展幼儿关于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经验。
3、游戏《小鸟和小虫》,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虫和小鸟”的游戏,鼓励幼儿将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中班春学期教案8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