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设计适当的评估方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清晰标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能让教案的指导性更强,,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比较轻重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1
活动名称:
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大不一定重,物体小的不一定轻。
活动准备:纸盒、天平、积木、弹子、塑料球、皮球、铁球等物品。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众多的物品中,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
2、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请幼儿比较塑料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然后再比较皮球和铁球谁轻谁重。帮幼儿建立相对的概念:皮球和塑料球比,皮球重;皮球和铁球比皮球轻。
3、启发幼儿动脑子: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怎么办?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呢?”(启发幼儿自由发言,肯定幼儿的想像和发言。)
4、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5、“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请幼儿用天平测量验证。
6、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体积大的不一不重,体积小的不一定轻的道理。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7、请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活动建议:在班级放置一天平,引导幼儿对天平产生兴趣并探索这种物体的功能。
活动延伸:
1、带幼儿在室内或室外寻找可以比较的两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做智力游戏:比比谁轻谁重。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比较两样或三样物体的轻重并学习作好记录。
2、初步感知物体大小、数量、材料与轻重之间的关系。
3、对数学操作活动感兴趣,通过操作提高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简易天平称人手一个、每人一份操作材料(一颗弹珠、一只塑料小熊、大小纸团各一个、五片雪花片)、每人两张记录用纸、水彩笔一支。教师记录用纸两张。
活动过程:
1、比较两只熊的轻重引出课题。
2、幼儿操作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并作好记录。
3、总结发现。
⑴同样是纸团,在什么情况下会重一些?(体积大)
⑵同样是雪花片,在什么情况下会重一些?(数量多)
⑶为什么纸团大弹珠小,比起来还是弹珠重?(材料不同)
⑷为什么雪花片数量多,弹珠只有一颗,比起来还是弹珠重?(材料不同)
4、教师操作记录比较大中小三只熊的轻重。
5、幼儿操作记录比较三种不同材料的物体的轻重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小百科:轻重,指重量的大小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语出《左传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资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资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哑剧"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假如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假如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资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身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资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你用了什么资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印章婴幼儿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5
课标内容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师:噢,原来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来掂一掂吧。
请几个学生掂一掂,而后说出的结果一致。
师: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3)教师小结:有些物体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谁轻谁重。
(4)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在此基础上推断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
2、在操作中,能用符号正确记录出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结果。
3、感受操作活动中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皮球、铁球、天平、卡片。
2、学具:小汽车、橡皮鸭子、积木、天平、操作记录纸(人数一半)
活动过程:
一、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轻重。
(一) 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轻重
出示两张人物卡片,一个小孩,一个大人,比较轻重。
师:玉玉和哥哥谁轻?谁重?为什么?
总结:通过眼睛观察,小朋友们知道了大得重,小的轻。
(二) 用掂的方法比较皮球和铁球的轻重
师:是不是大的东西就重,小的东西就轻呢?看一看,老师手中的两个球那个重,那个轻 ,为什么?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用掂的方法,感受皮球和小铁球的轻重,知道材料的不同也决定物体的轻重。
总结:我们还可以用掂一掂地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知道了两个物体的轻重不仅和大小有关和材料也有关系。
二、用天平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轻重,并学习记录结果。
提问:除了用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还有什么更准确的方法比较轻重吗?(幼儿讨论),对了,我们还可以用秤一称的方法来比较轻重。
1、 认识天平
师:这个称量工具叫天平,两端的叫托盘,是盛放所称物品的,把两个要比的物体放在托盘中才可以比较轻重。
2、 学习称量,记录轻重。
师:把皮球和铁球放在天平上,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讨论)
总结:往下沉的一端说明重,翘起的一端说明轻,我们用箭头来记录下他们的轻重,铁球重,用向下的箭头记录,皮球轻用向上的箭头。
三、 尝试比较三个物体的轻重。
1、 出示玩具小汽车、橡皮鸭子、积木,讲解操作的方法,比较出他们的轻重。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三个玩具的轻重呢?(称一称)三个玩具应该怎样称呢?(幼儿讨论)
总结:我们可以先用小汽车和鸭子比,再用鸭子和积木比,最后小汽车和积木比,把每次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再说一说哪一个最重,哪个最轻,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比较,教师指导
师: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两人一组互相合作到天平前玩一玩,称一称,再把结果记录下来,一定要按照记录纸上的标记称,记录纸上画什么酒称什么。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按记录纸上的要求称一称,比一比,分配好任务一起合作完成。
四、 讲解操作结果,活动小结。
1、 询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或者不明白之处,及时给予指导。
2、 把部分幼儿的记录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请该幼儿讲一讲比
较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幼儿帮助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3、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先是小汽车和鸭子比,汽车重,鸭子轻;再用鸭子和积木比,鸭子重,积木轻;最后用汽车和积木比,汽车重,积木轻,汽车比鸭子和积木都重,所以汽车最重,积木比汽车和鸭子都轻,所以积木最轻。
4、用所学的推理方法,比一比图上物体的轻重,要求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出过程。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7
设计背景
处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认知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旨在让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幼儿的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正确判断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猪、兔、狗毛绒玩具各一件;中型跷跷板;相关的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璃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师:用什么方法能使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
幼:盛进水或装上东西。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现在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
幼:东西全倒掉或都装上一样多的东西。
4.利用课件,拓展思维。
(1)倾斜的天平两端分别是一个西瓜和几个梨。
师:请问天平两边怎样才会平衡?
幼:最好的办法在跷起来的那边再放些梨。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支粗蜡烛和两只细蜡烛,两边重量相同,教师将两边的蜡烛同时点燃。
师:如果两边的蜡烛燃烧的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幼(争辩后最终给出答案):是平衡的。
(3)天平显示皮球和冰块一样重。
师: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加深对物体轻重比较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基本掌握了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让幼儿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幼儿的感知与判断能力;同时幼儿学会了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符合了大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孩子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与成功感。通过活动延伸,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幼儿参与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区的材料准备还不够丰富,为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还显得有些局限。
比较轻重数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