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案推荐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教案中设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案的结构合理性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避免混乱,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地理的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理的教案推荐5篇

地理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地理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交谈评比活动。

地理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地理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

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地理的教案篇5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地理的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地理师的工作总结7篇

地理师的工作总结优秀8篇

学地理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地理师的工作总结最新7篇

地理师的工作总结模板7篇

地理听课心得5篇

地理个人工作总结5篇

地理工作计划初中5篇

地理优质课心得5篇

地理科工作计划模板5篇

地理的教案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