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设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能够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互动式的教案,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地理的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理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地理的教案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坝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了解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掌握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城市。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与苏士运河对埃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富强,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罗河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埃及开凿伊士运河的历史及其收回主权所做斗争的事例,也是极好的素材。
(四)美育渗透点
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创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胜古迹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学讨论,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长绒棉的生长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然后化身导游带领学生畅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传奇故事约2分钟,先让学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风情。这种神秘感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旅游第一阶段知识储备,要去埃及先储备知识,埃及初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出示幻灯片埃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运河填空题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激发兴趣。老师再结合地图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长袍,为后面铺垫。并引导学生了解开罗的城市特点现代与历史结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阶段运河之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埃及咽喉苏伊士运河,出示海运图来比较苏伊士线比好望角线路程便捷。自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苏伊士运河重要性,并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4、旅游第三环节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风蚀魔鬼城,雅丹地貌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过去非洲气候推理埃及气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严重缺水。在此环节学生欣赏了沙漠风光,也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的尼罗河有了一个侧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环节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之旅——展示图片尼罗河两岸风景,补充尼罗河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师出示尼罗河4个重要性。
学生集思广益,加强了表达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兴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环节文明古国之旅,学生自主寻找埃及古文明遗产,老师出示图片更加激发兴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让学生对埃及记充满惊叹向往。然后出示神庙上的中国游客的涂鸦,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兴趣盎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当堂练习
1.埃及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东部的半岛也是其领土。
2.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国家,
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个沙漠王国,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属——
气候。
5.埃及盛产_________,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小导游,介绍埃及风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了埃及学习内容。然后播放杨丽萍埃及舞蹈,让学生对埃及陶醉并充满向往。
板书设计: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二埃及的气候—沙漠广布
三埃及工农业---长绒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国—金字塔
地理的教案篇3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 "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
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做p17 "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 2.公路的河流段 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 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 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 "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 ,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扩展资料
沧桑变迁话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字、符号和颜色,将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概括而成的图。其大致可分为:政区图、旅游图、交通图、军事图和信息图等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3800年一幅描绘流经北曼斯波德·米亚的幼发拉底河的粘土片。而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图则是公元1115年的中国西部地图,即宋杨甲编著的《六经图》中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而世界上的地图则是美国人鲁本.霍尔于二十世纪初绘制的。这个被世人称为"天堂全景图"的巨图最后定名为《加利福尼亚模型巨图》。该图长137.2米,宽5.5米,重达43吨。
1975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的战国中山国墓中出土了一幅公元前310年刻在铜板上的《兆域图》,此图长96cm,宽48cm,厚0.9cm,重达29.5公斤,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平面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板建筑平面图。
一张地图看似普通,实则聚集了数学、地理、测绘、色彩和符号等多门学科,以精湛的造纸、印刷、编排、摄影和化工等技术,翔实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概况、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及综合信息,所以,每张地图都具有了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经济价值。据报载,一本吉德斯.曼柯特的1571年欧洲地图册,在伦敦沙斯比拍卖时卖价为70万美元。
目前中外地图的种类已超过了3个亿,这其中既有古代及近现代省市县的区域图、交通图、导游图、战事图、形势图,也有较为专业的水文、气象、人口、海运、产业、信息、商贸示意图。地图的材质除了普通用纸外,还有金、银、铜、铁、铝、牛皮、羊皮及丝绸、麻布、石头。在花样品种上,除了平面地图之外,还有立体地图、折扇地图,邮品、火花、手绢、名片、箱包等形式的地图。
地图方位
地图方位,系指地图固有的方向性和地图上标识方向的各要素。
方位在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在地理考察中用于识途、测定现象分布走向、判定现象在地图上的位置或地图上的图形指代现象的实地位置,以及研究现象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而且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亦少不了方位,工矿厂址选择、开渠筑路的实地勘测选线、海上与空中航行、军队行军和火炮射击等均需用地图定方位。
(一)方位角
测绘或使用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南北标准方向线,作为标定地图方向和测定目标方位的依据,常用的是方位角和三北方向线。
方位角,系从过某点p的指北方向线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一目标方向线的水平夹角a(图2-55)。
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绘有三种指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这三种方向线虽然都是指向北方,但这"北方"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分别称为真北、磁北和坐标北,统称为三北方向。由三北方向线构成的三种方位角为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
(1)真子午线与真方位角
真子午线,系通过地面某点p指向地球南北两极的方向线,即经线。在地形图上,东、西内图廓线和经度相同各点的连线都是真子午线,它指向正南、正北方向。
真方位角,系从过某点p的真子午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目标m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a)。在地形图上欲求ab线段的真方位角,可以从a点作上述真子午线的平行线an,用量角器以an为起始边,顺时针量至ab方向线的夹角,即得ab线段的真方位角(图2-57)。
(2)磁子午线与磁方位角
磁子午线,系在某一地点上,罗盘仪磁针水平静止时所指的南北方向线。磁子午线方向可以用罗盘仪测得。在小面积测图中常用磁子午线作为定向的标准。大比例尺地形图右半幅中央的南北图廓间的pp'连线即为该图的磁子午线。
磁方位角,系从过某点p的磁子午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目标m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am )。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过某点作pp'线的平行线,以此线为基准,用上述求真方位角的方法,量测出磁方位角。
(3)坐标纵线与坐标方位角
坐标纵线,系高斯-克吕格投影带坐标纵轴(中央经线)及与其平行的方里网纵线,即坐标北方向线。除中央经线外,它们均不指向真北方向,所指的为坐标北方向。
坐标方位角,系从过某点p的坐标纵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目标m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a)。在地形图上过某点作与坐标纵线的平行线,并以此为基准,用上述求真方位角的方法,量测出坐标方位角。
(二)偏角
偏角,系因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线在一般情况下,其方向不一致,相互偏离而构成的一定的夹角。又称三北方向角。
(1)子午线收敛角
子午线收敛角,又称坐标纵线偏角,系过某点的坐标纵线对真子午线的夹角(r)。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在高斯-克吕格投影带中,除了中央经线外,所有经线都投影成向两极收敛的弧线,因而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除了该坐标系的纵轴(中央经线)与真子午线重合外,其它坐标纵线由于与真子午线不平行而构成一个夹角,故称之子午线收敛角(图2-58)。在每个投影带内各点的子午线收敛角不一定相等,在中央经线和赤道线上各点的子午线收敛角为零,离中央经线越远或纬度越高,则子午线收敛的绝对值就越大,到极点处等于经差,在6°投影带的偏角为±3°(图2-59)。
(2)磁偏角
磁偏角,系过某点的磁子午线对真子午线的夹角(δ)。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图2-60)。
地球本是个大磁体,有两个磁力点的磁极。磁极与地极不在同一位置上,磁北极位于北纬74°,西经100°附近;磁南极位于南纬69°,东经114°附近;因此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不重合(图2-61),它们之间的夹角即为磁偏角。由于地球磁极的位置不断地有规律地移动,磁偏角亦随地点和时间而变化,纬度越高,偏角越大。地形图上所标注的数值为测图时的情况,且为图幅中心点或图幅内磁偏角的平均值。在精确量算时,须根据年变率和标定值推算用图时的磁偏角值;但因磁偏角变化较小,一般用图时仍用图上标注的数值。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一般为西偏,西北地区一般为东偏。
(3)磁坐偏角
磁坐偏角,系过某点的磁子午线对坐标纵线的夹角(δ-γ)。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pp'线与坐标纵线的夹角,即为该图的磁坐偏角。
(4)偏角图
偏角图,系由三北方向线及相应的偏角构成的图形(图2-62)。根据三北方向线相互关系的10种情况,可以绘出10种图形(图2-63),常见的为前6种,绘置于≥1∶10万地形图南图廓的外侧。此图形只表示相互关系,其张角大小不反映真实的角值,在偏角图上需注明角值(图2-62)。
(5)方位角的换算
在使用地形图时,常需要根据偏角与方位角之间的关系,按下式进行方位角的换算。
真方位角:a=a+γ a=am+δ
坐标方位角:a=am+(δ-γ) a=a-γ
磁方位角: am=a-δ am=a-(δ-γ)
各偏角在运算中均应带着原有的正负号。
(三)密位
密位,系表示角度大小的一种量度单位。将圆周划分成6000个等分,每个等分所对应的圆心角即为1密位。炮兵量测角度,用密位为单位,可便于实地量算和迅速瞄准。地形图上偏角值,除用度、分、秒制表示外,还同时用密位制表示。它们的换算方法是:
为了读数方便,在地图上将密位个、十两位和百、千两位各为一组,中间用一短线相连,用圆括弧括注在相应的偏角值下方或后部,如图2-62所示。
地图,除以北方定向外,在某些特殊地区还可以采用斜方位定向或南方定向。
选自马永立著《地图学教程》
地图知识
一、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或星球)在平面上的图形,更确切地说: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概括和取舍用符号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且按每一具体地图的用途不同有选择和有说明的显示出若干现象的地理分布和相互联系。地图所表现的是地球的物体和现象在平面上的缩写,但是它不同于地面的写景图、照片或图画,因为它有独特的特性:
1.特殊的数学法则:
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可展开的曲面,测制地图时,首先必须将地球表面化算到近似的旋转椭球体上,然后再将旋转椭
球体面描绘到平面上,这个过程是用地图投影这个特殊的数学法则来解决的,它是构成地图的基础。
2.特定的符号系统:
编制地图时,要根据一定的图式,按其规定的符号表示出地球表面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3.制图综合的方法:
地图的另一特性是以制图综合的方法来表示内容的。综合包括取舍和概括两种意思。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表示在地图上的各种要素的容量,也随之减少。微小的、次要的可舍去,基本的主要的要留,并着重表示。
二、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在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3.图解式直线比例尺:地图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就的实地距离。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纵横两种分划的复合比例尺,故又叫复比例尺,又可称为微分尺。
5.纬线比例尺:上述直线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图,而在小比例尺(1:100万以下)的地图上,由于投影的关系,使之各纬线(或经线)的长度变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种直线比例尺来概括全图。此时应对每一纬线(或经线)画一个直线比例尺,结合起来叫作纬线比例尺。
地理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
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什么是人口迁移?
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示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探究问题: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新兴工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承转]从以上分析: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阅读回答] ①自然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么是环境移民?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答案: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
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举例: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
[承转]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课本]回答:
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
②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
答案: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
表现: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发展,交通运输
[展示资料]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
提问:造成的人口迁移分别受哪个因素影响?
答案: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活动参与]学生阅读课本活动要求,看图分组讨论: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向: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从山区向平原——从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
②城乡之间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迁移的根本。
③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阅读提问]阅读课本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
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与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迁移分别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答案:国家政策、战争即政治因素。
[自主学习] 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b印巴分治 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动参与]阅读课本活动要求,讨论回答:
①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②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余。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③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讨论回答:
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深远影响;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地理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地理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地理的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
★ 地理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