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详细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探究式教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1
江苏扬州甘泉中学邱龙涛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昼夜
殷(武丁)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兮(曦)
周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汉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清(初)5791113151719212313
(正)68101214161820242424
现代(时)59913131717212111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日戊夜五更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2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3
关冬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邮箱:
[1]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引导: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小方块组成一条 10个一就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10个条组成一板 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个一百个地数 10个百组成一大块 10个一百是一千 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 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请你填入表格。 导出数位顺序表: ……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探究式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 百是千。
2. 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 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 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 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 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 这是上节课学习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 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 (师出示答案校对)
2. 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 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 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 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 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 (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 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 针对练习: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 205 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 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 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 练习运用 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 出示结果校对。
a 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 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 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 针对练习:书3(2)(3) 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 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探究式教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
★ d的教学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