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路径,作文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传统戏曲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他们认为戏剧就是要创造生活幻觉,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国古代强调神似的艺术理论则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比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
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半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携带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惟妙惟肖。《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化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美化,如大将的起驾上马比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而小旦上马只要脚尖一点即可,又十分简单。至于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当然更是写意的了。
举手,一投足,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高度的技巧和迷人的形式美。比如一对男女一见钟情,目光相遇,“咍”的一声小锣,就赋予这种生活中很微小的动作以鲜明的节奏,显得格外突出。戏曲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设计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2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一个只有椅子那么高的小姑娘咿咿呀呀地哼唱着一首戏曲。
小姑娘扎了一个冲天辫,肉乎首的粉色小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小手在空中乱挥,大大的黑眸中满是欢愉。
这是幼年时期的我,因为一次“偶然”迷上了戏曲。
那时,妈妈刚从音乐学院学习回来,每天都播放戏曲的音频,那独特的节奏,颇有韵味的戏曲使仅有3岁的我觉得十分新奇:“妈妈,你放的是什么?”
“含子,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戏曲。”妈妈摸摸我的头。
“妈妈,这些戏曲好好听,你教教我吧……”我对妈妈撒着娇。
“不行,你太小了,就算是学也唱不好。”妈妈拒绝了。
“求你了……”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同意了,她先教我唱京剧《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桐县……”妈妈开始唱第一句,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是哪几个字,跟着唱音唱了起来:“苏三离了‘风’桐县……”
“错了,不是‘风’桐悬,而‘洪’桐县。”妈妈拍拍我的肩,“再来一遍。”
“苏三离了洪桐县……”你看这个“洪”多好听呀,我一直以为它是“红”字,红色多鲜艳啊,我爱吃的苹果也是红色的哩!
“将身来在大街前……”妈妈似乎觉得我唱得不错,便很快教我了第二句,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街”字不读“jie”而读“jiai”呢?还有“我”怎么会发“ngo”的呢?我死缠烂打地问妈妈这个问题,可妈妈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
很快,我便学会了《苏三起解》,我每天都醒得很早,便站在小马扎上,大声唱着《苏三起解》,把全家人都给吵醒。
“羽含,有了你全家就不需要闹钟喽!”爸爸开玩笑地说。
随后,妈妈又教我唱黄梅戏——《女驸马》,它的节奏很欢快,我也是十分喜欢,手拿小拖鞋,踏着音乐的节奏,挥来挥去,有一句我始终弄不明白:“帽插宫花好新鲜。”头上戴花不是“好看”吗,怎么会是“新鲜”呢?
有一次,妈妈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教我唱难度很高的沪剧《燕燕做媒》,本以为我学不会里面的上海话,结果我居然唱几遍就会了!妈妈上班去了,我在家里对着碟子唱:“就是同村个李小晚,哎呀,迭(这)门亲事勿稳当,攀了迭门亲,村里厢有人讲……”后面的念词我也能模仿出来:“小外(晚)令才(人才)长得好,城里哪个比得上,放了犁,秀(就是)耙,劳动生才(产)好榜样,……”
小时学过的戏曲,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学习戏曲也给了我一副好嗓子,进入了学校合唱团。
现在的我依然会找我的“良师益母”——妈妈温习一下戏曲,在记忆深处,是她教我戏曲,只有她才会耐心地教我,用温柔的声音指导我。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3
一袭大褂,一把折扇,一方醒木,温润如玉的少年开口亮嗓,一字一句地述说着,带领一众听客,流转千年回到了那书中令人心醉的世界。
在我遇见他们之前,我实在不敢相信,有一天我会喜欢上听相声、听戏曲。歌单里面的流行歌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京剧和太平歌词,御子板的花点、三弦儿的转音、梅派青衣的凄切、京剧老生的浑厚……每一个都让我心神激荡、陶醉不已。相声演员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贯口、太平歌词、数来宝,每一样都让我惊喜叹惋。渐渐的,我开始远离之前的旋律了,只要有空我就会打开歌单听上一段,这也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精彩。
当然,不仅喜欢相声和戏曲,我还喜欢那说相声的人和唱戏的角儿。记得有一回,我在北京看了一出戏,名为《大西厢》,讲的是书生张才子和千金小姐崔莺莺的故事。戏台上,几个人咿咿呀呀地唱着,明亮的灯光耀在锻金的戏服上,打出一片金黄色的光影。渐渐的,周围的一切好像都模糊了,只有戏台上的人还在忘情地唱着,她笑着向我伸出手,仿佛带着我回到了千年前的凄美故事中。崔莺莺与张生的柔情蜜意、红娘的活泼机灵,以及张生无情的背叛、红娘遭责问时的哭声……直到戏幕徐徐落下,我的心还沉浸在莺莺的那一句带泪的哭喊里。
“我要嫁张生。”张生终是负了崔莺莺,那个满心满眼都是他的女孩。
只这一出,我便爱上了这流传千古的戏文,也因为他们,我开始懂得生活的乐趣。终于,我也迎来了花团锦簇、彩灯齐烁,那一夜,我也曾梦见过百万雄兵。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4
提到戏曲,直观的感觉就是那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年轻人都这些一点不感兴趣,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金水区政府,教体局,宣传部开展戏曲走进校园活动,每一年各个剧团下到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带来近距离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充分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民族戏曲独特的魅力,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每一年看这些经典剧目,经过演员们的演绎和讲解都觉得是那么的有味道,原本不了解的剧情,戏曲道具,经过主持人幽默的语言解说,都变得格外有意思,和往年一样,今天下午,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再一次走进艺术小学宏康校区,为同学们展演了很多优秀经典剧目,比如《朝阳沟》,《朝阳沟银环双上山》等,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演员和同学们进行了精彩互动,认识了各种道具,学做了戏曲人物中的经典动作,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体验戏曲表演,孩子们最喜欢的“猴王”孙悟空一登场,将全场气氛引入高潮,节目中演员教孩子们亲自体验筋斗云的动作,之后还逐句教孩子们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戏曲,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主持人向同学们普及了一些重点的戏曲知识,比如:戏曲的流派、五大剧种、以及戏曲角色“生、旦、净、丑”、基本功“唱、念、做、打”、剧团的老师们还手把手教学生演奏戏曲伴奏乐器、使用戏曲中的一些道具,现场的互动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整个活动精彩纷呈,演出气氛热烈,赢得现场师生阵阵掌声。
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感染,让国粹的种子就这样慢慢的在孩子们的心理生根发芽,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永远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把!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5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地方戏曲,源于我省淮安市及盐城市。妈妈尤其喜欢淮剧,正是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不知不觉对淮剧有了好感。它在不仅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我省淮安,盐城,扬州等地,还逐渐推广到了全国,也深受各地戏迷朋友们的喜爱。
我的大姨陈澄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淮剧世家中,她的父亲陈德林,母亲黄素萍,是国家一级戏剧演员,他们倾尽自己的一生在这戏曲的舞台上,被分别冠以“淮剧皇帝”,“淮剧皇后”的称号。陈爷爷和黄奶奶不仅创新了不少淮剧题材,同时还亲手带出了很多学生。大姨就是在这样优秀的教育背景下,十二岁就登台出演《赵五娘》,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欢呼。她后来考取戏剧学院,也成为了国家一级戏剧演员,且被称之为“淮剧公主”,并担任人大代表。姨夫陈明矿是大姨的同学,同样是国家一级戏剧演员,担任我省淮剧团团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领导。大姨和姨夫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淮剧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2015年11月,陈爷爷和黄奶奶退休了,但是二老对淮剧的热爱之情却日益热烈。他们拿出了毕生的积蓄,在上海闵行影视城拍摄了史上首次彩色淮剧电影《腊月雪》,主演正是陈德林,黄素萍,陈澄和陈明矿这淮剧世家。为了这部电影,一家人日夜辛劳,付出了很多心血。后来电影成功上映,在故事结尾,带出所有徒子徒孙出场,
让观众们很受感触和动容。在我眼里,陈爷爷,黄奶奶真的很伟大,打心眼里为他们点赞。
这独特的淮剧世家,曾获得两次梅花奖,五次白玉兰奖。去年的时候,大姨和姨夫在北京出演《小镇》,获得了文华大奖,拿下全国戏剧界奖项大满贯,成为中国戏剧界独一无二的传奇世家。
在大姨全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下,我也学到了一定道理,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必须不断努力与坚持,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我为大姨一家感到骄傲!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6
小时候,常和奶奶一起看戏,久而久之,竟也能随着调儿清唱那么几句,有时还能稀里糊涂地将一整出戏都唱出来,并陶醉在那悠久的戏曲文化之中。
我爱看戏,自然也爱听戏。虽不是很了解,但我也能读懂戏中的每一个角色,我的心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焦急、愤怒、哀伤、喜悦……
戏如人生,不可能永远都一帆风顺,常常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雨。就如戏中的玉堂春(苏三),经历过离别的相思之苦,饱受过酷刑的折磨之痛;就如戏中的白素贞,熬过被伏之劫,感受过生离死别那刻骨铭心的痛;就如戏中的顾凤英,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两次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抛弃,丈夫由于破庙失火而下落不明,而她自己也在外漂泊了好几个年头。然而她们都熬过来了,她们在风雨中找到了慰藉。正是因为如此,她们才能苦尽甘来,在经历苦难后尝到幸福的甜蜜。
戏如人生。它能带你领略那世间的悲情冷暖,跨越那爱的桥梁,体味那生活的辛酸苦甜。
人生如戏。人在这世上走一遭,就如同表演了一出戏,这出戏或长或短,终究是要演完,但是这个过程却值得回味。人生的戏不在于长短,只要你活得问心无愧,只要你活得有滋有味,只要你活得幸福快乐,那么你的人生戏就是最精彩的,而你的一生如此就足矣了。
人生如戏。如戏一般飞快结束,人生的结局总是如此,但是这个过程却有无数的可能,也许是遗臭万千,也可能是流芳千古,或许只是碌碌无为。这个过程——也就是你的命运,它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戏,让我们好好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戏吧!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篇7
今天,学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形式新颖,采取的是戏曲知识讲座与现场互动演出进行结合,令人印象深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了这个活动。
通过主持人精彩的解说,我们了解了黄梅戏的起源、行当以及池州傩戏的起源、分类、寓意等有关戏曲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之后,主持人告诉我们,今天要表演的节目有黄梅戏《天仙配·满工对唱》和池州傩戏《舞伞钱》。
“当,当,当”,锣声响了,表演开始啦!黄梅戏剧院的艺术家们精彩演绎了传统黄梅戏《天仙配·满工对唱》。这一对扮成夫妻俩的演员跟着鼓声一边唱着,一边做着动作加以配合,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掌声、唱戏声,声声入耳。表演完之后,黄梅戏艺术家又在现场教我们唱传统戏曲《天仙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戏曲魅力,体验到了优秀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有趣的是池州傩戏《舞伞钱》,只见两名演员头系红巾,戴着两张笑嘻嘻的面具,其中一人手持一把上面系着许多布条的巨型伞,另外一人手持一枚巨型铜钱,上面还铸着八个字:一帆风顺,国泰民安。开始表演了,只见一名演员旋转着伞柄,伞上面的布条飞快地旋转着,似乎飞了起来,五彩缤纷的像一朵盛开的花。另一名演员挥舞着巨大的铜钱,他们在舞台上跳跃奔跑,充满了喜悦和幸福之情,持续了好长时间才停下来。顿时,台下响起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非常珍贵的。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去延续这份辉煌。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