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写优秀的作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作文篇1
“吃东坡肉吗?”
我抬头,彼时她正系着深蓝色的亚麻围裙,穿梭在摆满瓶瓶罐罐的小厨房中。
“好啊。”翻开手中的书,我低吟着:“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很是乐观吧?”她奋力刷着锅,眉毛上的水珠一颤一颤的。
元丰三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被贬谪黄州。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这块土地,便欣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
出入自若,随缘自适——开垦东坡,寻溪傍谷,搭建雪堂,钓鱼采药,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之间。襟怀豁达坦荡,履危犯难而泰然。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筋力殆尽”的劳动并没使他萎靡、厌倦,反而给他带来了从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绍圣元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贬岭南。那时的岭南,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又远离亲友,可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却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为乐。
偶寄家书,不诉生活之艰辛,也未泄被贬之愤懑,倒是向小弟分享一道美食——烤羊脊。
由于谪官这一身份,不能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只能得到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可他非但不恼,反而另辟蹊径自创“烤羊脊”。临了,还不忘拿那些对骨头垂涎三尺的狗调侃一番。
绍圣四年,他又戏剧性地被贬至更为艰苦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冬无炭、夏无寒泉。”艰苦也可见一斑了,可这老头儿还能谈笑风生,为食写颂作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字里行间,尽是为之自得的意味。
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乐观得不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噼里啪啦……”灶里的火星乱迸,映红了她的脸,她轻拭额上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又添了根木柴。“怎么样?”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轻笑。
她依旧盯着灶里跳跃窜动的火苗,“不抱怨,不挑剔,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怀一颗达观洒脱之心,日子总能苦中作乐。”
“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以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没想到尽是些柴米油盐。”
她起身掀锅,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了。纹路斑驳的黑锅中,乌黑而油滋滋的汤汁翻滚着。
“可不管身处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以一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对待一饭一蔬,一饮一食。”她把肉铲进碗里,浇上一层冒着热气的酱汁,端至我面前。“尝尝看。”她解开围裙,坐到我对面的木凳上。
面前的白色瓷碗中搁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像层层叠叠的五花石。肉面油光瓦亮,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渗出汤汁。至于味道更是美妙:猪肉的浓香,绍酒的醇香,白糖的甜香,桃花的芳香,四种香气浓浓地融在一起,撩拨着我的心。
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口肉,油汁混着肉的滑嫩口感,萦绕于唇齿之间,糯得像果冻的肉在舌尖化开,满口生香。
“太棒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美妙的味道?”我咂吧咂吧嘴,意犹未尽地舔着嘴角残留的酱汁。
她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竹林,“因为肉中,不仅有佐料,还有情怀。”
情怀嗎?我轻轻放下手中的木勺,思绪渐渐飘远。
诚然,从某个角度看,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颠沛流离。可不管身处何地,他总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细熬风花,慢炖雪月。
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也不像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他把对生活的热爱熬成浓郁的汤汁,用时间和心意浸润,再多的疲惫与风尘都可以被安抚。
有人说,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的确,他以出尘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成温暖的人间情怀。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苏轼都能乐而食之。他吃下的,是食物,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碗人间烟火?
而我们,隔着时间和文字,依旧能感受到昏黄烛光下氤氲的满足与幸福,享受食物的慰藉与力量。“蔡澜说:“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会。”她托腮凝视着碗里红亮鲜艳的东坡肉。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良久,我沉吟道。
苏轼作文篇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苏轼作文篇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大家对他应该也很了解吧!
苏轼说得上是一位大诗人啦!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啦,都是他的作品。可是,你知道吗?苏轼也是一个大吃货呢!
有一次,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因为俸禄很少,他以为只能“吃土”了。但到了黄州以后,他发现黄州的猪肉很便宜,可是,当地人不会做,做出来的猪肉很腥,所以他就买了猪肉自己回家做,还教当地百姓做,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一次,苏轼被贬到海南,那里的海鲜美味极了。苏轼一看高兴坏了,还特地给家中写了一封信,说:“无令朝中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意思是:千万不要让朝中的大人们知道这件事,我怕他们争着来这里,把好吃的分走。
这就是苏东坡,可爱又才华横溢的苏东坡!
苏轼作文篇4
“十年生死,无念,难忘,千里坟,无处可悲。”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里慢慢向我走来。
苏轼,穿着布衣,戴着帽子,蹬着木屐,拿着竹结,在东边的山坡上犁地。难怪他在东坡被称为俗人。但这样一个文坛风云人物,他的命运是如此坎坷凄凉,读苏轼的.诗,我不禁感到心中的苦涩。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一生数次被降职,甚至差点丧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是一个人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的对苏轼的经历感到愤慨。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否也成为被伤害的原因?我不认为苏轼能理解为什么他仍然流亡黄州,尽管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那时候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你能告诉他们谁?只能用诗来表达感情。“山石空空,海浪打岸,千堆雪卷,河流如画,一次英雄多。”今天看书,感受到了另一种伤害的大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个用之不竭的诗人。也许是他的坎坷经历让他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叫“欧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叫“苏黄”,他的文字和辛弃疾叫“苏信”。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苏东坡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就黯然失色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一个悲伤孤独的人。三十四岁时,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妻子离开了他。他妻子的去世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在梦里看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在梦里遇到她,只能“除了眼泪什么都不在乎”
……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苏轼作文篇5
苏轼在我的眼中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大文豪,但是他在生活中又不如他诗人这个身份这么的高雅。偶像,这个词很神圣,这个词承包了一种荣誉感与自豪感。接下来,跟大家讲一下,我的偶像苏东坡。
其一,苏东坡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他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前生一路顺风顺水,后来他被贬到了黄州,刚开始,苏东坡认为自己从未收到过这样的待遇,被贬到黄州算是完了,他开始闭门不出。直到后来,他的好朋友马梦得千里迢迢地赶来陪伴苏东坡,他还为苏东坡求来了一块地,苏东坡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沮丧了,苏东坡虽然是一个官员,可是那只是一个名,却没有利,他把钱分为三十捆,一捆是150钱,他每天过着这样拮据的生活,有了这块地,他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苏东坡为了能让自己活下去,就去劳动、躬耕,他相反自己不在乎,他乐呵呵的,他认为很快乐,和大家在一起这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有理想、他有抱负,认为这个很快就会过去,他是如此的豁达。这时候的苏东坡,早年作品中的讽刺和愤怒,慢慢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其二,苏东坡心中有着一份对民众的忧患之情,有着一份对天下百姓的同情、包容之情。就拿一件事情爱说明吧,苏东坡的好朋友巢谷来看望他,巢谷有着可以治疗疟病的圣散子,从不传给外人,苏东坡希望巢谷能够把这个秘方传授给自己,巢谷让苏东坡指着江水发誓不会将这个秘方告诉其他人,苏东坡照做了。不久,一场瘟疫突然袭来,成千上万的民众死去,苏东坡看着眼前这片景象,不得不把自己从巢谷那学习的秘方拿出来用了,他用这个秘方拯救了很多民众,民众对苏东坡那是更加仰慕了,此后,苏东坡说道,他很愧对巢谷,但他却问心无愧。苏东坡的骨子里是有着善良的,是有着对天下老百姓的关心之情,是有着一颗善良、大方的心的。这点也是我很喜欢苏东坡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三,苏东坡其实还和我是知己呢。我是一个超级无敌大吃货,苏东坡也是,只不过苏东坡的吃货特性与我不太一样,他喜欢去研制新的美味,而我则是一直在享受美味。东坡肉,就是由苏东坡研制出来的,他甚至还为东坡肉的做法写了一首《猪肉颂》,这首《猪肉颂》也是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道美食的做法,也让东坡肉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在每家中国传统饭店的菜单上,我们总能看见东坡肉的名字。在被贬到惠州的时候,苏东坡还是在美食奋斗着,他研制出了一道鲜为人知的“火烤羊脊骨”,因为一天只能杀一头羊,而那些羊肉却都是给当官的吃,苏东坡只能吃羊脊骨,于是他烤着这个羊脊骨,竟然吃出了一种蟹的鲜美,据说啊,苏东坡上了街,街上的狗都很不开心,因为苏东坡抢了它们的食物,羊脊骨。对于苏东坡在被贬的过程中,还是不忘为自己的生活找点乐趣,这还是让我十分敬佩的。
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平凡人啊,只不过这个平凡人的经历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苏东坡的一生还是十分坎坷的,朝廷不断捉弄着他的命运,不断地被贬,又不断地回到朝廷。苏东坡身上有着我最喜欢的一点,那就是他面对苦难的豁达心情,在他被贬的过程中,他还是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困难,他并没颓废,也没有泄气,这种豁达的心态是我值得学习的。这几天看了几个有关苏东坡的视频,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在今后读苏东坡的诗的诗的时候,能够以另一种眼光去品味。
对于我的偶像,苏东坡你是否有更多的了解了呢。苏东坡是永远也不会过气的偶像,对于现在很多小女孩只看颜值,不看实力地追求偶像,其实我想说,这种“偶像”应该只能称作是一位明星或是公众人物。像苏东坡这样的有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生活中也能够有着自己很独特的方式,在为人处事上能够有自己的态度与品质,我认为这才是偶像的定义。苏东坡这个偶像真的是当之无愧啊!
苏轼作文篇6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没了苏轼,“三苏”变成可怜的二苏;“唐宋八大家”中也会换掉一家,不知道是谁能够有幸入围这称号。苏门的四个弟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或者说会拜另一人为师。后世的学生也会少背几篇词,也就這样吧。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譬如曾经很火的“呵呵”一词就出自苏轼之口,还是他的口头禅!“呵呵”一词最早出于东坡的书信:“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是苏轼写给友人鲜于子骏的书信,一是想告诉他自己最近作词情况,二是反映了他对诗文的态度:不迎合世俗风气,与人求同,而是要敢于创新,走自己的风格。
没了苏轼,吃货也会少了很多乐趣。苏轼在美食上的造诣可谓人尽皆知,那块“东坡肉”可以说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畅销呢。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杭州的西湖有多美,也不知道承天寺里有什么东西,是否有二石兽?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庐山上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没有苏轼,你就不知曾经唐太宗专门设道取来给杨玉环的荔枝有多好吃,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能够形容,除此之外,应该也没了吧。
如果没有苏轼,你觉得在你孤独、落魄、空虚、寂寞、寒冷时还能用“中秋谁与共烛光,把盏凄然北望”来感叹吗?
当你晚上站在长江旁,你认为你能用什么诗句来赞颂这长江。如果你想用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句子积累的不错,只是描写错了。你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好吗?
当你有大志向的时候,除了青莲居士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外,亦可以用东坡居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这雄心壮志。
如果没有苏轼,在外漂泊的浪子在睡觉时梦回那长安故里便不能用“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来形容自己的情感。在这梦中惊醒时,看到桌上的日历,看见那一个个红色的叉越来越接近“除夕”时,想到家中老母亲和老父亲说不定已经晒好了腊肉、做好了饺子、包好了红包等着自己回家。但自己却不能回去,只能看向窗外的天空,望着那万古明月,在自己的心里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不知道苏轼是不是一个好官,但他一定是个好词人,是个好画家,是个美食家。如果没有他,我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苏轼,那中华文化中便会少一枝“苏花”,不能给以世界色彩,给世界以芬芳。
不过,幸运的是这不是真的:幸甚至哉,东坡仍在。
苏轼作文篇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轼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