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细致的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促进了我们对观点的深入分析,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8篇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1

与其说是被心理学上的逻辑惊艳到更多的是寻找到共鸣。

与苏格拉底的原因论相悖,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解释、被动的心态和主动的选择之分。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发生的事件;同样的,被赋予什么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赋予的东西。简而言之,此时此刻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你是谁,你怎样。

人际关系是一切苦恼的源泉。反复提起的原生家庭问题在阿德勒理论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闭之所以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安心,这样才能不与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不愿反驳不是因为理论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为容颜不佳,不去面试不是因为能力欠缺,不反驳、不表白、不应聘的目的是拒绝被他人讨厌和拒绝。如此,才能保护自己谨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维持现状。在对不变的眼前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未来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选择前者。人们总爱说等有时间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远保留着只要我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没时间没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实能力和潜力可能会摧毁当前的生活。发脾气同样适用目的论,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多是为了威慑对方才怒发冲冠歇斯底里,讲道理也能达到目的,但总会觉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论题给出的破解谜底是课题分离,你只负责去做,别人怎么想与你无关,即“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自卑是个中性词,是人追求进步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我们往往夸大它,使其成为认可欲求。总是让别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为,总想要去得到身边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认可。如果别人的认同与表扬成为操纵自己情绪的手段,那个体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颗甘于平凡的心态轻松的活着呢?书中概括了三点: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人贡献。简单的说就是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秀的你还是不堪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就会幸福。其次,无条件的信赖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担保抵押但信赖是不讲条件的,你始终都是你,背叛不足惧。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从对他人有用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受,完成人际关系的良性闭环。让我们像祈祷文中那样祈祷吧: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生命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刹那构成的点。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人生的意义也不执着于攀登某个高度,途中的风景才弥足珍贵。鸿鹄之志也难解琐碎生活中的满地鸡毛,所以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老师今天教的字学会了吗?领导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吗?亲友今天要表达的爱心发射了吗?绚烂耀眼不过瞬间,重复繁琐是必修课更是世间常态,脚下的路、身边的人才最重要。烟火气、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饭吃烩饼。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2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内心颇有感触。

凡事都不会一蹴而就,总是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以达到足以爆发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经历的积累,决定了我们在“当下”能做的事,而我们当下所做的积极的事,无一不是在为未来获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础。不被那些痛苦的记忆束缚,但也绝无可能跳开所有经历,单凭想入非非就能无往不利。否定人生经历对个人“当下”的影响,等于否定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这个时间点,像是自己主动在向阿尔兹海默症靠拢一样,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删除。因果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并形成贯穿时间的链条。我们需要正视在链条当下的环节中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在限定的选项中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把心灵和意志的力量作为主要参考是很荒唐的,客观世界从来都不会为此做出妥协。

过去是珍贵的记忆,未来是热切的期盼,此时此刻却是转瞬即逝的,让你来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响着你的当下,当下的思考影响着你的下一个此时此刻。思考与行为,互为因果。三思而后行,成熟理智的行为大体上是滞后于思考的。直到当你暂停脚步反省自己时,或许才会发现蕴含在之前的“此时此刻”中的得失。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义。不论怎样的哲学,都无法斩断这样因果的链条,就像无法斩断时间一样。过去是经验,未来是引导,所以鼓吹“活在当下”的所谓“哲学家”们是不负责任的。那种生活态度,是不敢承担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现,是对真实生活消极的逃避,实际是以“简单的人生”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让自己陷入无根据的癫狂的热情中。

我觉得真实而勇敢的人生,应该是认识过死亡的真相后,仍然热情积极地面对生活。不害怕回顾无法挽回的过去,坦然地接受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切都会迎来终结,以最大的责任心对待发生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于人生的意义,相信每个人的看法会不尽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润滑剂即是“妥协”。不论妥协会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悦,它的效果立竿见影,每个人必然会使用这样有力的工具通过牺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满足。“需求”为自身,“妥协”向他人。“妥协”即会牺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间辩证关系,导致我们完全意义上的人生必然无法实现。

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论温和还是残酷,乐观还是悲观,但我觉得我能够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种有限却坦然的幸福。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3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结果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没多久,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在《勇气》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进一步,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剔除掉别人给你的外在压力,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按照作者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男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罢了,那个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课题。

最近重新思考了这个想法,关于课题分离,似乎并不能简单的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还涉及到了责任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顾责任,任由自己选择。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思考: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承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种承诺,是否可以不顾这个承诺毁约。或者说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然后他就会看到这个选择究竟是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是,那他继续,承担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按照新的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前行。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4

今早终于全部读完了,有种开眼界的感觉,是粗略的阅读,多数是早上睡醒以后读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名词,他贡(能为他人带来价值,但不是为他人,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体现了价值,从而有了我可以待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样便有了自在和自由)。这个他贡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和眼见实现的,是种感觉,主要判断来自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正面影响,和对影响带来的帮助,好了,这个是他贡。

另一个名词是,课题分离,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里用课题分离,一切都会明了,你是你,我是我。举个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至于最后,对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问题和课题,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万事持怀疑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样也会报以怀疑,那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无法建立深度关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接触到的著作中,武志红说过,冯唐也说过,这点很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这个只是个态度,你的选择和课题,以信任之心,与人相处相交,最终发觉对方不足以信任,这也不是你的问题,是对方的课题。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与此人的关系,因为拒绝联系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课题,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谊大剪刀,可以主动的剪断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课题分离说完了,下面说说被人讨厌和勇气。

人们总是有寻求认可的欲求,仿佛别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认可,就会怀疑自己,会不开心,感觉没有得到支持,再或无法继续无法去执行了,其实大可不必,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别人认可和期望里。如果别人不认可会怎样呢?别人会讨厌你,不认可你,你会不开心,但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可以不必考虑。我们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当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样。如果总是怕别人会讨厌自己,按照别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缘是好了些,别人也不会带给你讨厌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别人眼里了,无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重要,还是达成别人期望值重要,一个是自己的课题,一个是别人的,会课题分离之后,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着,这是条探索的路,路上可能会迷路,记住我们还有启明之星,就是他贡价值,会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按照别人期望活着,是条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会迷路,因为有得参考,大多数人都是走这条路,但你会不快乐,因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一改变,你眼前的世界整个都改变了,当你改变后视角变了,看世界时已是全新的世界,我们怕被人讨厌,缺少被讨厌的勇气,现在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帮人讨厌,又何妨呢?讨厌我,那是他人的课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课件。

额,七七八八写了这么多,这是浅读,见解也肤浅,粗略的体验,会再复读用(复读会微信读书app阅读,这次是kindle),到时再写一篇,与此文做对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获,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记得书名,有好奇之心,将来会去阅读就好,哈哈哈哈,随你,这是你的课件,我已写完!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5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6

最近状态不是特别好,所以想从书中吸取经验和建议,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见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评价颇高的评语,让我坚定了读这本书的勇气。

有人说: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说: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岸见一郎说,人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我对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读完这本书,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怀疑,总体来说还是有收获的。

文中讲到世界本身不复杂,是人把世界看的复杂了,人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与任何人共有。与课题分离的观点有点相通之处,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都是别人的课题,无法左右,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人的选择、评价或是干预都不要去理会,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岸见一郎说: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课题分离,比如信任,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别人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强加给别人,不然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论,有时候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心中得到了目的,在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结果,比如:每一次都说要改变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个想法,没有改变的勇气,有时候觉得麻烦,有时候舍不得花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导致改变不是很彻底,就只是稍稍改变。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正是因为真诚的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他者信赖)。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虽可能会遭遇背叛,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信赖。他者贡献是在我对他人有用时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书中提到“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还是想说读书会使人睿智,说不定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建议就是适合你的呢。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7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诉他说他考试一定会考第二名,并且活不过五十岁”,他在十几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的确得了第二名,后来进京赶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高人说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笃定认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经灵验了,这次必定不能拔得头筹,并且说自己脾气暴躁,和家人相处经常发脾气,不是长寿之兆,也会终将应五十之寿的推测,高人说:上天教会人类推算的目地本来是为了人们避灾避祸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气暴躁对身体不好,就该修身养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这位秀才听了高人的话,更加发奋图强的读书,改变自己坏脾气,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岁善终。

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坚信阶级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这种东西的意义,又受到到蝴蝶效应的启发,觉得一切都是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而在过去的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未来会去向哪里,于是人生变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我一直被随机性所决定,却始终得不到贡献感。

还好有这本书,我决定立足于此时此刻,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记得: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篇8

人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怀疑自己,但你永远可以重读这本书找回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我反复多次阅读的书,每次都能找到力量和不同的感悟。很适合深陷自卑,受困怀疑自身价值感,觉得不快乐不自由,对于生活感到迷茫,没有改变的力量且敏感的人看的书

本书像是一个看不见的朋友,时刻提醒你不要受自我意识的羁绊,赐你突破自己的力量: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从别人的束缚的眼光之中解脱出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都没关系,重点在于你是什么样子,你想活成什么样子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要想获得幸福则需要改变,而一切改变追其根源就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人身上。只要你有了敢于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活在别人的眼中,你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书中的青年即作者,与哲人禅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并采用对话的方式,让读者时刻置身其中与智慧对话,非常通俗易懂

有一种与佛学的修行有种不谋而合:人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修真,见到本我真心,便是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见性起修,一修一切修。诚不一定真,但真一定诚,所以有了"真诚"二字

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态的改变,及转变。

part1

你之所以抑郁不开心,是因为没有脱离过去的自己

如果一个青年因为从小被周边的小朋友欺负,从而产生畏惧后足不出户。我们经常会给的答案是:因为青年小时候被欺负过所以有创伤,因为有理由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这是我们常陷入的原因论

而阿德勒主张的`是目的论:这个青年因为先有了不想出门的目的,才会有了“我出去会被别人欺负”这个理由

即:如果青年鼓起勇气迈出家门,那他就不会再被“我会被欺负”这个自我意识所羁绊

所以“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而我们自己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意义,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选择跨过也就可以摆脱了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而一味关注过去只会一直给自己找理由,便会陷入:“与其陷入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与任何人有关联的逃避恶圈。”

人其实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任何事情不要与过去捆绑在一起,因为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假如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也就不会特意去期待改变

受害者状态下的人,就是故意选择不幸的境地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怜悯,从而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人会相信宿命其实也是出于怯懦的逃避,因为相信宿命就可以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孜孜砽砽

part2

做好人生的课题分离,建立横向关系,你就可脱离一切烦恼

人的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无法改变且摆脱与人的连接。没有人是单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会与人有牵绊,也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之下,“我”才能成为“个人”;在此不可逆转的条件下,我们人类共同体就需要去实现个人的“自立”和社会中的“和谐”;而这背后则包含了“工作”“交友”“爱”三大课题是需要我们毕生去完成的功课

工作课题

工作的本质是单纯有趣的,我们之所以会讨厌工作,其实不是事物本身,是讨厌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标签,若在工作课题中受挫后选择逃避,导致的结果将是所有的伙伴都不再是伙伴,潜意识中会将这个人的某个缺点与整个人格去进行相关联,为反对其缺点而无意识的上升到对其人格,为反对其人格而搜集并反对其缺点,这也是人与人之间能不能轻易建立起链接的重要因素,一切只能从自身改变出发,而不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

无形之中也在呼应: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决定了能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

交友课题

是指脱离了工作,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没有了工作关系之中所谓的这样那样的强制力,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所以真正的交友更多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和与家人关系

两个人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紧张,那即使是恋爱的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如果是束缚,关系很快就会破裂,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因为与一个不信任的人处在一个空间里,根本就不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最终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亲子关系

是特殊的关系,不能像恋爱关系跟长年夫妻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选择“分手”,想要和谐的生活,就应该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不形成赏罚,如果没有别人的表扬,小孩就不会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没做坏事这样的错误生活方式

于亲子之间应该形成启发式,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做到随时提供援助支持并告知后果,由他自己主动选择并承担所后果承担他人的人生,不仅对受害者有益,对于施教者,也更能最大化去发挥价值和得到理想的结果

小结

本书的人生课题分离,更多指的是懂得人际交往的界限,建立横向关系,且每个人都是要自己去完成独立的人生课题。不要过于在意他人评价,也不要过多参与他人生活,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要完全隔离世人,更多的是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握好这个“度”,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坦诚不会赶走别人,也能去更轻松的做自己,不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论中是一种修行

part3

自我接纳才能摆脱自卑感,才能开启幸福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三大课题,没有一个人能迎合所有人的需求和喜欢,“希望不被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别人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

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怕不被认同,怕被排挤,不够优秀,所以产生自卑感。我们首要做的是先自我接纳,其实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是基于对无法实现目标或理想,就会越自卑,志向越远大就会越产生我还不熟练不熟悉,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学会逆向思考及利用,把它转化为动力然后去实现。

也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我们对于事物赋予它什么价值就会产生什么结果,而赋予意义也需要适度,因为过分的赋予会造成优越感,就会逃避不去做,然后演变成自我欺骗,最后自我毁灭

自卑感不等于自卑情节,自卑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自卑情节则会把某种借口当成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我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如果大肆宣传所以成了借口,便会回到前面提到的原因论这议题上

而幸福感的主要源头则是人际关系的深度,当你能够跟别人,尤其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去构建深度的交往关系时,幸福感是绝对爆棚的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很难平衡好人际关系,如果只索取而自己不改变,关系便会出现失衡,不支持绝对的付出,也不能一味的索取,保持平衡是人与人相处幸福感的最优配置,自己便会慢慢获得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把对方当成伙伴关系去交往,而不是从敌人的角度去出发

part4

人生的终极目标:活在当下

人生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的,所以永远是过程大于结果

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就是组成整个人生与个人性格的碎片,一些暂时获得的成就也是碎片,不要把现在贬低成是实现未来的工具,因为你唯一能拥有的就是此刻,你想要成功也是要倚靠此时此刻,你会发现当实现了梦想后,生活其实还是原来那般!

当以结果为导向时,我们时常觉得成功的过程都是光明美好的,失败时过程则变得不值一提,其实把对结果的专注投放到过程中才是我们最该去做的

最后,没有比你现在更年轻的时候了

所以,让我们好好去享受任何事情的过程吧!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爱的读后感读后感通用8篇

读后感300字读后感参考8篇

开学读后感开学第一课读后感精选8篇

读后感五六百字的读后感8篇

指南读后感8篇

原则读后感8篇

励志读后感8篇

秋天读后感8篇

优质读后感8篇

慈母读后感8篇

讨厌肉讨厌肉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