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记录观后感,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激发对其内涵的思考,观后感的过程,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与思考的空间,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孔子观后感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孔子观后感篇1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全部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读孔子观后感篇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汇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地位是“天纵之圣”的高度。
记得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题目是《孔子拜师》,文中讲述的是关于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研究孔子。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cctv-10科教频道播出《孔子》,我看了两遍,感受颇深!拿起笔想写下观后感,想写的话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孔子生于前551年,去世至今2017年已经有2568年了,这位早已为全世界认可的`中国伟大思想家、家、政治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就连外国的老师及教授都对孔子十分有研究。还有许多外国人给自己取中国名字名姓孔,还是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看后让我大开眼界,不做井底之蛙!我要学习孔前辈的懂得孝道、感恩之心、做人、处事言行之道;同时还有学习修身养性、立大志、低调做人,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大海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是一条小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寻找前行的力量。我要拾起国学,让自己从中找到属于我的闪光点!
妈妈语:第一次挑战观《孔子》有感,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读孔子观后感篇3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读孔子观后感篇4
没有一个时代不在讨论研究着孔子,就仿佛是一个人印证了那句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或许我们会一向对孔子的事迹有着两种目光,或褒或贬。无所谓外界的评论,实实在在的是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许就是近日我观看电影《孔子》后的体会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开头,就出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背靠着墙,盘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时他的心里仅有一句感慨: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这是《孔子》这部影片对于孔子老年时内心的揣测:一个满怀梦想抱负的圣人,即使经历了从黑发到白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当初坚定的梦想是不会被动摇的。我却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坚定自我的梦想?他的梦想又为何在诸国都无法得以实现?
与我们处于当今社会的普通相比,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七国争霸,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而鲁国则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国如果不去消灭他国,就只能应对被他国消灭的命运。所以各国渐渐从安逸中觉醒,企图扩充各自的领地。既然要征战,那么军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一只好的军队,需要的是分明的纪律和赏罚制度。同时,征战期间,为了避免内忧外患的局面,需要维持国内相对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最具震慑力的。所以法家的依法治国的主张最受推崇。而孔子却主张以仁爱治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百姓能够知仁的内涵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来得高级、稳定。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我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与他国。可是使百姓在思想里知仁,在行为上守礼,必然要教之。而对人思想的转变是漫长的,在各国剑拔弩张、虎视眈眈的局面下,变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当时的历史因素,孔子本身的梦想观点也是太过于梦想、不具有说服力。恢复周礼,以仁爱治国是孔子的梦想。恢复周礼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礼乐崩坏的局面,以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对他的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泛起千层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他这位心灵上的导师,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我的故乡鲁国。
每当我的眼前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的时候,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终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齐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终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有一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水而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颜回,声声悲痛与期望在冰面上回荡着,最终却都化为灰烬,尤留悲痛于心中。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将真情洒遍世间。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无时无刻不铭记于心。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择,学会进取。
同时在看了电影《孔子》之后,心中也存在着充满矛盾的心境。因为他的种种行为,既让我赞同又让我反对。然而,孔子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在这般矛盾中更显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贫贱有四处碰壁。但他心怀梦想,渴望回复周礼。礼乐等级制度确实有利于巩固国家,但同时存在弊处。这种制度只研究了统治阶级额的利益,完全没有照顾到农民百姓,所以才像《孔老二的罪恶一生》中画的一样,在周游列国时被农民起义围困。这便是一种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当宰我与孔子辩论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问题上,孔子大发雷霆,严厉批评宰我,在宰我出门后还在背后骂他。我在想这孔子是不是真的骂得对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守丧并不需要必须满三年,在这三年中吃素守丧,我认为宰我说的很有道理,在我看来,孔子是一时气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为宰我的话是违背周礼的。可许多书上评论孔子性格时说他是“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很少书中会正确的指出孔子脾气的暴躁。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显生动,所以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为一篇文章而否认了一个人。我们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证实书中所写的真伪。
对于我们今日的人而言,我们虽然不明白孔子决绝弃家,背井离乡周游诸国那一刻是抱着什么样的梦想或无奈,我只明白这个圣人在跨出家门那一刻,就有一对母女守望城门,这一守,就是无数个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却不见,望眼欲穿苦等华发年轮。电影里没有描述这些,可能圣人的儿女私情永远都要以“圣”字为圆心,既然要以大仁为主,则对家人的小仁就仅有以决绝为半径,从而得到一个流芳百世传颂千年的残忍花环,人们铭记孔子,因为儒家,嫉恨距离,因为别离。那个写满功名利禄的红尘,飘荡挣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好一段,落叶归根…………君不见,苍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梦想,那以仁治国的忠告,如今都已是过往浮云的标本,仅供参考。
读书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残留于心,此刻看来,所谓君子,也可是是在人们酒足饭饱后参加的面具舞会,什么都为的最终平步青云繁华于世。有所不为的最终却落得碌碌无为苦叹经年。世风日下,圣人,敢问为与不为?遥想千年,你的不为落到流离所失,纵览现今,人群蜗居,不露锋芒则恍惚一生,生存让人们时而口吐莲花,时而暗刺匕首,隐匿人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益远胜于仁义。君不知,铜筋铁骨亦会遍体鳞伤蹒跚而行。仁与被仁,适者生存,当我们在水泥森林里,是龙则盘,为虎则蹲的时候,圣人您又岂能明白蜗居的无奈?芙蓉花开,山林鸟避,电视丑态百出,报纸假象若干,风气在此,谁又敢说他不为几斗米折腰?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跳楼,尊严无命重,命却比纸薄,敢问金庸笔下的杨过为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铸造邪恶,温暖酝酿光芒。人情冷暖世间城府岂能全盘用一个仁字去对待,若,人人似孔子般执着,则太平盛世,但既为人则如何全无私心?今日的原则迟早都会沦为多年后的眼泪和感慨,不信请看孔子城门前那一跪一叹,跪的还是那座城,叹的却是多年的颠沛流离,多少的不甘心与委屈化成眼泪顷刻而泻。君不见,两鬓斑白,岁月无法抹掉的执着,悲欢刻在人心,迟迟无法散去。而
人们,也仅有在电影里看到他的梦想,无奈的憧憬……
当然,我们是新时代的栋梁,历史的磨练中仍然熠熠生辉的孔子思想不该在我们这个高科技化的时代里被落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者应当辩证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任务了。
读孔子观后感篇5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活动,七十三岁病逝。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读孔子观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