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星的读后感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书写真实的读后感,反映出对书中人物的共鸣和自身成长的体验,写读后感时,可以对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星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星的读后感7篇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1

开学了,我们怀着好心情,回到了学校。今天又要看一年一次的《感动中国》。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就开始播放了。令我最感动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朱敏才,妻子叫孙丽娜。大家都认为他们俩退休后会回到北京过日子,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回到北京,反而还到了一个村庄去教学。夫妻俩把所有的心都注重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之上。后来,因为孙丽娜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和长期吃不到菜,所以视力就开始慢慢下降。有一天,一个孩子来给孙丽娜送菜,但是那个孩子本身家里就穷,吃不上菜,好不容易弄来的白菜叶,就给老师送了过来,这让她非常感动。不久,与她风雨同舟的老伴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经过医生们的抢救,朱敏才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没有他二人做得多,可是,老师们也在为我们的前途着想啊!并且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还费尽心思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就是不听话,不像那些孩子,知道老师生病了,自己家明明穷的都快不行了,却还要照顾老师。我们呢?老师让我们帮他干些活,我们还不情愿干。

老师说我们,我们心里还不服,光想跟老师吵一架;老师留的&39;作业总不能按时完成。我们若要有那样的老师,便是我们把肠子悔青也不会安心的。

今天看《感动中国》,我颇有感受。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2

我无意中翻起了感动这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使我有想看下去的想法。它三轮车上有大爱的翁——白芳礼。

74 岁的白发老人,为还要去蹬三轮车呢?是他生活来源,儿女不孝顺?都。白用他蹬三轮车的钱去支助贫困山孩子。白一共捐了 35 万。这可小数目啊! 1994 年,白又做了惊人的举动,他卖掉了家里的两间老房子,了一万多元,又向银行贷了些款,在天津火车站旁成立了的“支教公司,并每月为需要支助的贫困学生捐款 8000 元,达就去蹬三轮,借钱也要! 5 年后天津火车站整改,白的“支教公司”转眼了废墟,老人留下了眼泪。而他也老了,再也等不了三轮了。办?给孩子挣钱读书呢?老人在那年的冬天,硬是给人看了三个月的自行车,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就凑足了 500 元,当他把 钱交给 老师时,老人很无奈的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再给孩子支助了。我最后钱。”老师拿着钱哭了。

20xx 年 9 月 23 日 早晨, 93 岁的他静静的。天津几千名师生和市民自发来为他送行。

想想贫困山孩子,再想想,好的条件不去学习,而吃穿上讲究。何不将用在吃和穿的钱省,将钱用来支助贫困的孩子呢?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3

第一章:讲述了张海迪和史光柱他们无疑是自己生命的设计师,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在自己的生命轨迹运转中,发挥出不同的效能,不同的价值。人活着,就不能没有梦想,就不能没有追求,就不能没有目标。而要使生命具有意义和价值,必须将梦想化为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目标,最后一步一步地去踏踏实实地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为梦想而生,为使命而活,为事业而拼,为成功而搏。

第二章:让我明白了,正如在小池里航行的船只永远无法体会到在海浪中搏击的壮观情景,那些一味被自己的狭隘所束缚的人也永远感受不到奔向远方是的那种心潮澎湃。在人的一生当中,其实充满着无数机会和可能,对于那些只知道坚守自己眼前的东西,整天战战兢兢,唯恐失去自己仅有的一方田地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可能为人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新境界。相比之下,那些心境高远,能够始终在内心描绘出远方风景的人,只要时机成熟,就能够果断地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心理学家们发现,对于任何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给自己树立足够高的目标。

第三章:使我知道了,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人,是不会转换角度、改变方向,是难以登上人生的制高点的。因此,适时地转换人生的角度,实为人生之必要,亦为人生之智慧。转换角度说起来容易,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转体动作,若是说要转换人生的角度,那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不仅仅是身体方位的改变,不只是空间、时间的替换,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换个角度看人生是勇气的象征。在人生的道路上,适时换个角度试试,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描绘出美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第四章:让我懂得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今中外凡是成大智者,都会经历“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才能有“暮然回首”的顿悟和喜悦!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往往只会和成功失之交臂,拥抱的只有失败和惋惜;如果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和自我超越……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优良的品质、远大的理想、可贵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他们留给社会、留给后代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4

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章中的第二项《用感恩之心敲幸福之门》。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最深,故事的名字叫《知恩图报的`13位农民》,讲的是:13位农民支援雪灾的事。因为唐山大地震得到各方支援,社会上的好心人都支援唐山使唐山得以重建,使唐山人民得到了幸福,决定要回报社会。在南方遭受雪灾时,领头的宋志永说:“此刻南方遭了雪灾,我们也应当来出点力,咱普通农民,除了力气,没啥回报社会!”这13位农民里不仅仅有一对亲兄弟,还有两对“父子兵”。本着想到南方出把力的想法,大年三十,他们备上铁锹,铁镐,租了一台中巴车,于午时4时出发,日夜兼程,一路南下。初二上午,他们赶到了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此时,电网抢修调度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宋志永说:“我们都是农民,电力抢修专业性很强,大家不能直接上手。可是,我们有一颗热心,有两膀子力气。”于是他们主动请缨深入山区,清理通往山顶电塔山路的积雪。

感恩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次下雨,我忘了带伞,一个同学和我共打一把伞,而他自我的身上却淋湿了,又有一次,我听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我特地多带了两把伞,我以感恩之心回报同学。

我们无法离开为我们服务的劳苦大众,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感恩来源于职责,感恩来源于爱心。我们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我们身边每一位默默为我们奉献的人。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5

当我读完曹文轩的《学会感动》这本书时,我的心震颤了!

作者小的时候常常处在半饥饿的状态,对于能吃上一顿饱饭的那种渴望可以说是虔诚的,能吃上那么一小点点肥肉,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他吃肥肉的'那种心境令我心酸:

“肥肉吃到了嘴里,于是它爆炸了!等待多时,只有肥肉独有的油香,立即放射至你的全身,乃至你的灵魂。你,一块几乎干涸的土地,在甘霖中复苏,并陶醉。后来,你终于平静下来,像一只帆船懒洋洋地停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没有了前行的心思,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已获得,什么样的风景都已见过,心满意足了。”

把肥肉吃到如此境界,真让我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也许对我们这些已经腻到看见肥肉就控制不住发抖,好似看见一条颤颤巍巍的虫子,一想起它就想吐的孩子们的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他们那个年代贫困与艰辛的生活。现在我理解了妈妈那一看到我撒在桌子上的饭粒就心痛的感觉,还有每次看见我剩下一半牛奶就会忍不住地说:“凡儿,你知道吗,我们国家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根本就喝不上牛奶,你有牛奶喝却如此浪费。”

也许那些孩子对牛奶的向往也如作者吃肥肉时的这般心境吧!

这一刻的我对自己的这种浪费感到羞愧和不安。我在心里对妈妈说:“妈妈,我懂你的心情了,以后我会学着珍惜这一切!”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6

感动中国》这本书以"双百"人物的英雄事迹、感人细节为教育元素,以学生学习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教育主题,两者有机结合,《感动中国》的读后感600字。读了这本书我感受至深。

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翻开历史,2003年那一页,一场令国人诚惶诚恐的非典至今记忆犹新。叶欣,一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护士长,她对那职业的孜孜追求和感人的事迹,同样被载入史册。2003年2月24日,叶欣在抢救患者时,被"非典"病毒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身体,3月4日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被隔离。在隔离期间,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但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有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她真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好护士呀!

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快乐和感恩的心面对身体的不圆满,以顽强的意志追求自己所热爱的舞蹈艺术,为世人奉献着自己的美与爱,读后感《《感动中国》的读后感600字》。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意外失去听力,但她爱上了舞蹈。虽然老师不看重她,但经过不懈努力,她从开始的转几个圈到后来的几百个,这种质的飞跃让老师和师妹们敬佩不已!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在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国人。她将美的震撼奉献给世界,她是人间的天使。

"双百"人物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心目中的道德榜样。《感动中国》就是帮助我们学习先进道德榜样的好书。

感动星的读后感篇7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感动星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2024感动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感动中国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篇

中国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篇

你让我感动的作文7篇

一件感动作文600字7篇

感动的作文300字7篇

温暖感动的作文7篇

中国感动人物事迹材料推荐7篇

被你感动作文优质7篇

感动的作文1000字7篇

感动星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