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一种尊重,它记录了我们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使我们能够总结出书中传达的关键思想和深刻启发,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恶意》读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恶意》读后感优秀6篇

《恶意》读后感篇1

恨一个人,究竟能够到达什么地步呢?杀了他,夺去他的生命,在我这样一个人看来,这种剥夺生命权的行为无疑将是最大的抒发恨意的方式。但是读过《恶意》才发现,杀掉一个人并不是终极的方式,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亲手杀了他,并毁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声誉、社会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股恨意的来由。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称赞以德报怨,鄙夷以怨报德。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并不能换得对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态!

文章中讲到野野口修小时候上学的经历,这唤起了我一些童年记忆。校园暴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我记得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无一幸免,均被牵涉其中,必须要站队,三五成群的划分势力,要称兄道弟,否则就会被欺负。这些派系欺负同学,索要财物,骚扰女同学,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校园霸凌。在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样的头目,也当然有像野野口修这样一开始被欺负后转而加入帮派欺负别人的“狗腿子”,当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经常挨欺负却从不服输的“硬骨头”,所以硬骨头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针对的命运。班级里大家只是看着这一切,谁也不敢主动去告状,生怕变成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我不记得的是老师是否得知班里校园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尝试制止这种局面的延续,我清楚的一点是老师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此一段回忆,自我四年级转学即告结束。

校园暴力会给一个人造成多么久远的影响,从野野口修自卑、内敛、记恨、残忍、谨慎的性格不难看出,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变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恶意》这本书,东野圭吾的风格一向是反转再反转,我觉得《恶意》较之《白夜行》更甚。小说是由每个人的独白手记组成的,并不像简单的记叙风格,能够让你很快的将前后连接起来,从而让你更加专注的分析,进入到线索中,而这正很巧妙的将读者引入陷阱。“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从我一开始相信野野口修的不在场证据,到无法接受加贺莫名奇妙的怀疑野野口,再到我坚信野野口虽然是凶手,但是他是受尽了日高的压迫一时冲动杀人,可以说我一直再未野野口辩护。没错,相反的是我对日高从一开始“杀猫”到“影子作家”成见越来越深,一步一步我是被野野口修牵着走的。直到文章最后,加贺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设计的假象,我才恍然大悟。呜呼哀哉,我真乃凡夫俗子,拜服!野野口修正是计划好了被逮捕,从而将假象公诸于世。

最后,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恶意》读后感篇2

这本书已经读完一个月了,回忆起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读后感来回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无法想象的真相。这也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二本书,说实话,读《解忧杂货铺》的时候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地方不对,现在想来是我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作者的有些表达方式或者想表达的东西不是十分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读《雪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导致只看了一点就没看下去),看来有时间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这本书从野野口的手记开始,开篇就写了日高杀死了邻居的猫,是为了让我们相信日高是一个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实际上性格却很阴暗。野野口一开始就诱导我们进入他布下的杀人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随着加贺警官的一步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童年时的家庭环境以及校园暴力,导致了野野口的心里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见到日高他都会看见自己那丑恶的童年,他厌恶日高,更厌恶自己的过去!这种心里在他心里扎根,直到他发现日高成为了作家,为了能得到日高的帮助,一直也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没想到日高不但不计前嫌,还帮他介绍工作,还拿他当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种嫉妒与自卑又再次被激发。日高的勇敢,温暖与才华让他相形见绌,心里油然而生的嫉妒与自卑,最终催使野野口产生了杀害日高,并毁灭他,夺得他的一切的心理。这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对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没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讨厌他,因为他不想想起那个懦弱的自己!

我觉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来解释野野口杀人的动机或心理是不正确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道理,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缘由的看另一个人不爽呢?只是这种不爽不好说出口而已,因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会懂,但我自己曾经历过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个人还是我认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个经常帮助她,温暖又善良,还比她强(此处偷笑 )的角色,所以才会导致她那么嫉妒,还说出那么中伤我的话。当然,我们已经友尽了。我觉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样,不要对一个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你的人太好,那样不但不会换来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线,烂好人不见得会有人称赞,但一定会有人得寸进尺!好像有点扯远了哈,这就是我对本书的感受,有不周之处请多多指教啦!

《恶意》读后感篇3

最后一个读完了这本书,前面看大家的读后感,对这本书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但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想,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虽然前面很快就知道凶手是野野口,但好奇他的杀人动机,后面看他的自白,还真相信了,以为日高真的是那样的威胁者,还同情野野口,后来经过加贺的分析推测,真相浮出水面。真是情绪起伏,一波三折,作者能够引领读者跟着他的思路走,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通过这本书,我也发现自己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还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漫想其中。

野野口大费周章的计划杀人,也深谙人物性格刻画的力量,所以最初的时候让大家都以为日高杀死猫,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倾向,后面又各种表演,甚至花费大的力气抄袭书作,编造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不仅毁灭他人人格,还要抢夺他人死后的声誉和荣耀,此心恶毒至深,令人毛骨悚然!是什么原因这么恨一个人,我不禁思考……最后一章道出真象,野野口从小被人欺负,家人的不良影响,内心深处深深的痛苦,他从害怕恶势力,到成为恶势力帮凶,我相信他的心灵已经扭曲了,因为嫉妒,他要杀日高,他嫉妒日高没有和他一样屈从,他恨的情绪来自于对自我的厌恶,但是又没处发泄,所以把这一切归咎于善良的日高,凭什么你受欺负不和我一样痛苦?凭什么你也同样被欺凌,最后还能勇敢的走出,而且还首先实现我的梦想?于是,野野口内心深处的恶,自然而然有所指向,就是那种心态“你的存在都是一种错误”,你越善,越优秀,越衬托出我的无能和丑恶,所以我觉得野野口一切恨的根源还是对自己的厌恶,但是潜意识又无法克服,所以就只能欺善怕恶,这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作者给大家把人性的至恶层层剖析,摊开了展示,真的让人脊背发凉,都说就怕流氓有文化,野野口老师应该就属于这种流氓吧……

《恶意》读后感篇4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

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只能在这阴诡的地狱里被魔鬼蚕食自己,然后吞噬他人。

?恶意》读后感1000字

读完《恶意》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就像法国的那部?死亡祭典?的电影一样,保姆索菲自己是一个文盲,可是她却极力掩饰自己的这个缺陷,后来雇主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提出想为她提供帮助,但她却以雇主女儿未婚先孕借此要挟她,后来和有着强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杀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们永远猜不透的谜,这世间有很多的事让我们都唏嘘不已,可是它就真实的存在着。

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里面说的那样,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读后感.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是讽刺的是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

因此,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东野圭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放学后?写道:“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某种依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依靠任何人,那么,该依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努力过的事实。”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篇5

买书的时候经常推荐东野的书,却不曾买过,理由和李大夫一样害怕,这次爽姐推荐终于鼓气勇气去读了,拿起书就被案件的发展吸引,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也越来越震惊,深深的恶意把野野口吞噬了,让他不顾一切的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野野口亲手杀死了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的知名作家日高邦彦,他也很快被警察认定为凶手,但这一切都是他的计划,他利用警察对于案件的侦破过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目地,毁掉日高多年辛苦得到的一切,并且把这一切具为己有,因为这一切都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的,更深层的可能日高一直是他想成为的人,而他自身的懦弱和深深的自卑感让他成为和自己心中理想差距很大的人,他把这一切的根源都归咎在别人身上,对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恶意。

野野口这种恶意不仅仅只是起源于自己的内心,我想很多来源于他的母亲,小野野口经常接受到的是妈妈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恶意和厌恶、特别是对日高的恶意,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了小野野口的内心深处。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和我没什么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的言行会一直影响孩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事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你的孩子,这些影响都会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恶意》读后感篇6

一直对大热的东野圭吾不甚感冒,总觉得他的书过于阴暗,负面情绪与人性之恶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经是如此艰巨,还是多看点阳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过两本。每次谈及他,很多人都会说《歹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因而还是忍不住看了这本《歹意》。

看完以后,果然觉得如鲠在喉、歹意满满、非常压抑,且不说情节和人物设定是不是公道,毕竟一本侦探推理小说里总要有一个心理异常、城府极深、脑洞大开的天才罪犯(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和一个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穷追不舍的天才侦探,只是我有点想象不出一个罪犯是否是真的会在做事之前或以后去设计出那末多那末复杂那末循循善诱的环节来粉饰自己,至于人性之恶究竟有多深也是没法也不敢探究的。

这本书名字叫歹意,确切在书里也展现了各种歹意,有因私利而产生的`恶毒,有因妒忌产生的怨恨,有因脆弱产生的自卑,和自卑引发的怨念,有虚荣,有愿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纣为虐,还有被欺凌后产生的报复心理,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那句看似毫无道理可讲却又无力反驳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议不是悬疑推理小说迷的朋友就不要看这本书了,怕是看完后也会有不适的感觉,只要记着与人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势时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犯了一些毛病,尽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来弥补,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盖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写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所谓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个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尽可能吧。对了,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在最后仿佛是轻描淡写成心无意的提到了家长的行动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恶意》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

念故乡读后感优秀6篇

小读后感100字优秀6篇

山鬼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6篇

孤独星球不孤独读后感优秀6篇

黑羊读后感200字优秀6篇

五年级写读后感作文优秀6篇

书的读后感300字作文优秀6篇

爸爸的画读后感优秀6篇

靳以的猫的读后感优秀6篇

读的作文后读后感500字优秀6篇

《恶意》读后感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