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书籍中的哲理与读者内心信念共鸣的表达,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情感和思想的体验和表达,是心灵的交流和碰撞,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1
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已走过十个盛夏了!毫无疑问,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是假日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于是,假期刚来我便和妈妈专程去了书店,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着好书。不经意间,一本蓝盈盈封面的典藏版书跃入了我的眼帘,我走近一看,竟然是“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中的《童年》,此书作者是原苏联时期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的高尔基。我急切地打开了书,一瞬间,这位闻名于世界的'大作家以及精湛的俄罗斯艺术风格的封面设计已紧紧地吸引了我……
?童年》是高尔基第一部自传体的作品,他以自己的乳名“阿列克谢”作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人民的生存状态及其在此时代背景下的自己悲惨的童年生活。
书中,阿列克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怜的阿列克谢是不幸的,三岁丧父的他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沉陷于度日如年的窘境。面临绝路,母子投靠于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的外公家,而已被社会碾压至狂的外公,经常将自己的怨气转嫁到可怜的阿列克谢身上,每天的辱骂与毒打已成了他童年最惊悚的恶梦。最后,在外公家难以舒心的妈妈,无奈多次改嫁之后,不幸染病而亡。仅仅十一岁的他在家中变故后竟被外公赶出了家门,流落到社会去自谋生路……
孤苦的阿列克谢又是幸运的。虽然他不断遭受到外公、舅舅、表哥以及学校同学的羞辱与欺凌,但是温和慈祥的外婆对他的关心与呵护给他带来了诸多的温暖与光明,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其次活泼开朗的小茨冈伊凡等人的陪伴也使得童年的他变得坚强而乐观。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历经磨难的'点点滴滴,他很细节性的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承受的方方面面,生动描绘了社会的黑白与人物的善恶,表达了阿列克谢爱憎分明的立场与情感,《童年》对作者后来所著的《在人间》《我的大学》形成的自传体三部曲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一生中作品丰盈,社会影响巨大,最终成为一名令世界瞩目的文学导师!
?童年》的确是一本好书,但是书中小主人公阿列克谢的全部经历所呈现出的苦难,对当今我们新时代的儿童意味着什么?是磨练与成长!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生长,虽然不再有《童年》生活中的苦难,但是我们也有成长的烦恼,从天真无邪的幼儿到知书达理的学童,面对朝朝夕夕的学业,我们有着不进则退的压力。而面对酷爱音乐的我,每天只能挤出时间去练习难免也有不尽如意的失落。然而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要立定精神、激发意志,经得起磨练方能成长。
你再看,《童年》的精神不也正体现了中国“苦难兴邦,穷则思变”的真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育人哲言吗?我们应当明白,任何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没有挫折,只有在面对逆境时,树立起“艰难只会磨练我的意志、困苦只能增强我的坚韧”的这种百折不饶精神,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反复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一本书,知道了高尔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许多格言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时高尔基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高尔基是在一间昏暗、狭小的房子里生活和学习的`,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了。于是他就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可是高尔基脾气暴躁的外公,三天两头打他,甚至有一次竟然把他抽得昏死过去了。可是懂事的高尔基知道外公是因为自己不懂事才打他的。所以他也不责备他的外公。
再看看我的童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打过我。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回家后我还可以和爸爸妈妈面前撒娇。双休日,爸爸妈妈还经常带我出去游玩。上学后爸爸妈妈就会坐在我的身边,辅导我写作业。
与高尔基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童年》,一本厚厚的书,我在寝夜间读完,给我的感想颇为生刻。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六年。这部回忆童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作与作家成名之后。书中高尔基再现了他童年时代的俄罗斯生活,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逼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了解了作家艰辛坎坷的童年,也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普通的俄罗斯人民处在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比如,书中的外公在我心里是个爱面子、凶狠的人,也被高尔基称为“红毛狐狸鬼”;书中的.外婆在我心里是个温柔善良,很有耐心,身材高大的妇女;“好看”则是一个古怪的,孤独,喜欢发明的陌生人;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温柔体贴,关心年老父母的人。
?童年》中,有三个小伙伴——上校的儿子,书中把他们和“我”游戏过程记录得非常详细,这种游戏、躲避大人的方法真是可笑,当我第一次看时,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我认为,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童年》这部小说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童年》这本书,对我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你不妨去看一看呢?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4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跟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
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急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好穿母亲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点惭愧。因为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经常挑三拣四。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时候,他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破纸片卖给废品加工。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比的收入,假如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担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捡破烂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不是高尔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有“臭”味。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童年》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的作者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他出生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真正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童年》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阿辽沙的生活经历。他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他与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凶狠、冷酷。但外祖母却给了他关爱与教育。他也目睹了两位舅舅为争夺家产而明争暗斗。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丑恶,但他却心地善良,始终向往光明。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该坚忍不拔地顽强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光明的`一面,所以我们永远都要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相信未来,相信明天会更好。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也会看到社会上的阴暗面,比如儿童被拐、诈骗钱财。但我们更多看到的会是光明温暖的一面,无偿鲜血,为山区小孩捐款,自愿去山区支教,民警不顾生命危险救下车底的小孩……那些人那些事,感动着我们,点亮了人们心中的美好。
是阿辽沙让我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让我发现了这世界的美好,伴我度过幸福的童年时光。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篇6
童年,一个离我很近的词藻,对我来说,那或许是美好的或许是烦恼的。但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就能确定出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幸运的。
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一个和乐观开朗、善良正直的男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到了外祖母家。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他的两个舅舅却非常自私蛮横,经常毒打孩子,这对阿廖沙来说就是给他的童年买下了阴影。但令人庆幸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色彩。读了着本书后,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位慈祥善良、淳朴的外祖母。记得书中有一个片段是这么说的,在去尼日尼的.路上,外祖母时常给阿廖沙讲故事,还不停地安慰这阿廖沙,关心这他,每当外祖父要打阿廖沙时,外祖母总是马上冲过去保护他。虽然阿廖沙的童年有很多痛楚但因为有了外祖母这样天使般的任务,才给了他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告诉了他人间其实还是有温暖的。
当我看到外祖父用鞭子抽打阿廖沙时,便想起来我的童年。“吃些虾子,它可以让你的小脑袋瓜变聪明哦!”外祖父对我说道。
“鱼也好,吃这块儿!这块儿没刺”外祖母也附和着。“嗯,多吃点。”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道。
一句又一句关心我的话,回响在耳边。比起阿廖沙,我可幸福多了!
是呀,每个人都会得到温暖的,它或多或少,但我们需要的就是知足。要相信,只要以乐观、知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总会发现一些亮点。
高尔基与书的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