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国史读后感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作品情节和结局的深入思考和评论,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和思想深度,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趣说中国史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6篇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1

今天想要分享的也是我刚读完的去年没完成的一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这本书主要是自己也是一个喜欢漫画的人,好奇心趋势下居然读完了,里面图文搭配十分有趣,加上多了解历史对我们自身人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因为历史上已有人做了,可以借鉴参考;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从这本书里面学习了哪些知识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六国覆灭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谐音就是:“喊赵薇出演齐秦”这样是不是特别好记了,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最靠近秦的3个国家率先灭亡,这也和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有关(这个战略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都在用);这个是范雎提出来的,就是结交远处的做盟友消灭临近的国家;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为了对付秦国提出了“合纵”,意思是联合南北方向的5个小国家一同对付秦国,但是秦国很快就看出了“合纵”的弱点,就是几个国家各自心怀鬼胎,于是秦国的张仪提出了“连横”的政策,连横就是联合东西方向的国家结成盟友,最后通过给点好处比如土地最后各个击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骗楚国的国军楚怀王,说给他600里地要他和齐国断交,最后反悔说当时说的是6里地,这一骗把楚怀王气得不轻,最后楚怀王经过“一骗”;“一打”;“一关”最后死在了秦国。具体过程下面会讲到。那么其他国家是怎么灭的呢,首先是灭了韩国,因为它最弱,其次是赵国,“纸上谈兵”就是说的赵国的将领“赵括”再就是魏国,秦国决了魏国的堤,大水直接灌到首都大梁然后就灭了。还有就是楚国,后面是燕国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失败被灭,最后是齐国。

二、端午节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由于屈原投江;那么为什么叫“端午”呢,因为投江这天是五月初五,古代人称为“初始”为端,所以又叫端五;那么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诗人,不忍亡国而投江,楚国是怎么被灭的。大概经历了这几段过程,楚怀王下面有个大臣叫靳尚,被张仪买通了,所以常常骗楚王要亲近秦国,而屈原就是他的死对头,楚怀王被骗给600里地与齐国断交也是这个奸臣大部分的原因;其次是被白起攻打;最后是在楚怀王不争气的小儿子子兰怂恿下去秦国赴约被关2年病逝在秦国,新的楚王(楚襄王)即位后,子兰当了宰相因害得怀王被囚被屈原骂,屈原因此也被流放;最后白起攻破楚国,屈原投江自尽,也才有了现在的端午节和国家的3天长假了。

三、秦国历史上才存在15年

是的,你没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朝代才生存这么短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原因不在于秦始皇,而是因为他的儿子——胡亥,秦始皇有两个接班人,一个是扶苏,另外一个就是胡亥,扶苏有个大将军蒙恬,而胡亥有个大奸臣叫赵高;始皇帝在的时候为了锻炼扶苏派他和蒙恬去北方修长城抵制匈奴去了,然而始皇帝去世,胡亥和赵高就伪造了遗嘱,逼得扶苏和蒙恬自杀,胡亥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又叫秦二世,还有赵高当了宰相,秦国在这两人的手里能长久吗?历史给出了答案;奸臣赵高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大臣,没事就拉一条鹿来,让大臣辨认这是什么,回答是鹿的通通杀掉,说明明是马,“指鹿为马”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四、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荥阳鸿沟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暴政引发了当地的陈胜,吴广起义,而其中就出现了各地的反动力量,其中就是我们熟知的刘邦和项羽,但是起义后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代表人啊,于是项羽找到了楚国国君的孙子,以他为名义牵出一支队伍,后来刘邦也加入了楚国国君门下,于是新的楚王命令,项羽和刘邦谁先去咸阳灭了秦国谁就当关中王,但是另外一边新成立的反动力量赵国也是在被秦国攻打,于是楚王派项羽先去救赵王,但是等救完赵国刘邦就把秦国灭了,项羽很生气慢了一步,,于是找刘邦算账,刘邦知道此时正面打不过项羽,于是让出了咸阳,但项羽此时说:既然来了就吃个饭再走,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大家知道由于此次宴会项羽放过了刘邦,后面再也没有机会杀掉他了,后来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逃离宴会;定居在了汉中,经过一段时间养精蓄锐破除了项羽的封锁,一跃冲出关中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此时还在山东镇压一听老家被刘邦打了,赶紧回来,但是一到家就被刘邦打了出来,最后退到了河南荥阳,然后互相对峙着,所以才出现了象棋中的界限。

好了这本书通篇也就差不多的大概内容也差不多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故事,里面还有好多细节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去看这本书,我自己也从中吸取了不少知识,好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都包含了,自己看了之后历史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自己充电才是当下我们应当做的。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2

当我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一本书时,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涌现在我眼前,中华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计数的风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脑海。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我,促使着我往下读……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作战,还是实际生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团结永远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华事件来说,如果当年国共两党没有联合起来抗击日本,如果当年全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想日本的阴谋就早已得逞了,哪里还会有新中国,哪里还会有中华民族,哪里还会有现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华传统文化哪里还会得以传承?还有,蚂蚁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过,如果它们没有团结起来的话,又怎能将比自己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我国从古至今这样舍身取义的例子也不以为奇。文天祥,一个家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流芳百世,也只是因为他在生命与道义面前选择了道义,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当年他没有舍身取义而苟且偷生,他是否还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不也随之而改变吗?他也必将遗臭万年了吧!还有20年为救不慎溺水的游客而壮烈牺牲的郑益龙。他也在道义与生命面前选择了道义,而牺牲了生命,成为受万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观的话,那名游客的命运又将如何?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4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那本书——《历史的选择》

回眸历史长河,九十年的日月更替,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岁月的痕迹清晰的烙在神州大地的角落,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将整个中国燃遍。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九十年之前的那段历史,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又曾经是何等的黑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抵御外辱的序幕;太平军的反清浪潮把满清朝廷震撼;义和团将士的舍生忘死,使八国联军胆战心惊;武昌城头竖起的义军大旗,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艰难地将历史的时空变换……

无数次血与火的交织,依然叫人叹息扼腕。长夜依旧难明,中国人的光明之路依旧漫漫。

这艘大船,顶恶浪,破长风,勇无前。南昌城的枪声,井冈山的硝烟,雪山草地的壮举,延安窑洞的书卷……

终于,胜利的旗帜飘扬在南京古城,无数个英雄鲜血凝成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一座英雄的丰碑,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在世人的面前。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力。无数的革命先辈将我们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了一片绚丽的色彩。还记得在那个血色弥漫的岁月里,他们在风雨中生存。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当家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民族的希望重现在世界的东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巍然。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历史选择了你,我们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快乐读历史 —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感

妈妈一直让我多读一些历史书,少看点漫画,可是我对各个朝代、各种人物总是觉得很混乱,所以对历史总是提不起兴趣。上周妈妈带我去图书城,书堆里有个很亮眼的彩色封面一下吸引住了我,走近一看,发现这套书名叫《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我忍不住打开翻看,瞬间被吸引了。虽说还是漫画,但好歹是历史书,于是我成功把这套书买回了家。

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一页页仔细阅读,这套书通过搞笑的漫画和幽默的语言,完美地叙述出了我原本觉得很枯燥的中国历史,我第一次发现历史还能这么好玩。比如说,书中把东周列国比作了一个班级体,把各个国家都变成了班级的“学生”,那么班主任自然是周王“周老师”了,各国的地盘就比作学生的座位,这个班级里有齐国这样的“好学生”,也有越国这样后来的“转学生”。这样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各种历史人物和故事。

再比如说介绍大秦帝国时,书中为了让我们记住秦国战胜其他六国完成统一的顺序,也就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而用了一个谐音:“喊赵薇去演齐秦”。然后用各种搞笑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很具体地了解到大秦帝国是如何统一的六国,如何又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看了这套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我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了解,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伟大,为我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同时我不禁感触,其实我们也是在后人的历史中生活着,也许我们不能被记载在史书上,但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好好生活,争取为历史增添色彩!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5

看了一下时间仍然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书读完,估计我看书问题,做不到半个小时也或者半个小时是一种心理暗示,告诉我们看这本书花不了多少时间,这对于现在静不下心又充满焦虑的社会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办法。

这本书由于所说的内容都是以前自己比较熟悉的,所以就没有进行梳理,主线上来说这本书梳理得挺好的,只要是想大概了解一下历史进度,至少在和朋友聊起历史来不至于一脸懵逼的话,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每个人读史都有各自的态度,但对于某种带有个人偏见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调侃的这类一定要保持一个谨慎度,对于本书在最后的“两晋之魏晋奇葩说”一节所表达的历史偏见,我是不太赞同的,特意在此写出来就是不希望读书的朋友被误导,供参考。

其实魏晋时期所产生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极其辉煌、灿烂的时代,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开拓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那么魏晋时期就是继百家争鸣后的另一个中华文明思想解放巅峰,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从人与社会的相处进入到思考完善个人风骨、风韵和形象问题,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影响对我们依然巨大,历史上很多人可能会根据政治上的混乱而错误解读这一时期的思想,这是历史上极大的不公,即使被誉为解放了千年黑暗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不一定能比得上这场盛会,那时候的贤者将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才会孕育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唐宋文明。

至于竹林七贤,在本书中被黑得发亮,但其实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因为政治矛盾尖锐,所以他们超然物外,不附权贵,追求自由,不同世人的趋炎附势又有何错误?王羲之父子、陶渊明、谢家三杰、祖冲之、郦道元等,哪一个不是牛人,明星批量生产的年代。

另外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阶级细而广的分化等等这些历史意义,都是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了,所以说一句我国以后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找到源头也是不为过的。

敲了这么多,其实有几点感慨总结的: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无数的风流人物,如果有兴趣只要拿一个点出来研究也是十分有趣而充盈满足的;看历史书可以看主线和梳理脉络,但对于作者带着个人色彩部分一定要谨慎和辨别,不能别人说是坏的就坏,人家说是好就好,读史使人明智,所以这一步更是至关重要;读历史未必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阅读,看到有很多书友在一些评论上说读史要严肃一本正经等等,其实还是在于个人的把控,读史只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但要求一定边读边查资料边辩证,我会觉得很累,也坚持不下来,我还是会有间读、精读和经典读的划分,自行把控,我们都应该有适合各自的读书风格;看历史书一定切忌对某一个作者进行崇拜心理,这样真的会把你带到山沟里去,而且很多所谓语言所表达的未必就是作者真正所想,同时你也会发现很多经典的文学作者是不会提出自身观点的,而是构建一个小型社会,让每名读者去领悟去感受,所谓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过度的崇拜和过度的解读作者思想都只是会让自己中毒,有害而无益;如果是一个想读历史但又不知道从何开始,甚至一看就晕的朋友,我会建议其先看这类漫画版的,对主线有个了解(作为一种过渡);然后再看历史小说类(如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知行合一);再递进一层去看一些大师的作品(如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演讲录、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到了最后再来看正史(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这样的一个流程下来个人的历史知识架构也就大概能落定下来了,剩余的一些枝叶自己不断补充就好。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篇6

最初了解的中国历史是在小小的新华字典的最后一页,当时虽知道春秋战国、五代十国这些词,但并未领会词汇的意思;后来学习历史,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堂上,那时对历史毫无兴趣,只是为了分数识记背诵,但是往往云里雾里、糊里糊涂。后来看到一本漫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倒是提起了几分兴趣。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本书打破常规,文中不像有的书要么全是漫画,要么全是文字,此书则是诙谐幽默漫画插图加上言简意赅的文字,两者相结合,给我足足的补了一节节美妙的历史课。这本书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脉络,因此有很多无关的历史细节被有意地掠过,带我从不同的角度领略了别样历史,下面来说说我的感受吧。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被比作一个班级的同学,互相斗殴,争老大,后来被秦王统一全国,当了始皇帝。可惜秦王朝命短,只维持了十五年。这十五年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年统一的基石,功不可没。可惜后来奸臣当道、陷害了长子扶苏,二儿子胡亥荒淫无度,任赵高指鹿为马,还施行暴政,终于激起民愤,让来不及赶去修长城怕被砍头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引来大批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后来刘邦项羽楚汉之争,战神项羽与无赖刘邦,将帅之争,最终刘邦战胜建立了汉王朝。

读完这本书发现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巧合和意想不到,比如魏国人才济济却没有用对人;比如楚王老老实实听秦王的话,不听屈原的告诫;比如项羽鸿门宴上的善心大发放了刘邦;还比如项羽乌江自刎,没有想到隐忍一时,重振旗鼓回头再来…这些改变可能只是某个人一念之间一时兴起的小动作,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历史是时间的长河,我们在其中扮演着小小的水滴,不期望能翻起多大的浪,只希望更加了解自己这朵水花的前世今生,走得更远一些。(张慧娟)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读中国的读后感优秀8篇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推荐8篇

读中国的读后感模板7篇

读中国的读后感优质7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优秀5篇

中国观后感800字7篇

创新中国观后感5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推荐7篇

观看辉煌中国观后感8篇

信中国节目观后感8篇

趣说中国史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