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用心和意图,增加对作品的敬意和赞赏,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书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价,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梁实秋雅舍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篇1
有叛逆的想法和行动是正常的,但请在叛逆的时候想想毕业后的自己。 —题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句话一直是我高中时代的座右铭,我非常喜欢汪国真唯美而又有意象的诗。
人们都说:高中时代是一个打拼的时代,也是每一个莘莘学子的转折点,的确这是一种现实。但有些人却也不接受现实给于的任务,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人生路上找方向。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也许对于众人来说非常平淡普通,但对我来说只想成为一种现实。那时的我只想去带我的父母完成一次快乐的旅程,因为对于一个贫苦的乡村人来说一次旅行也是一种奢侈。但上了高中之后,一个新的阶级把我曾经的`梦扼杀了。
在高中时代,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开始了解什么是985,什么是211,记得高一时的班级宣誓中我们班便齐声宣:985大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后我曾经的梦想便被一步步走向灭亡,但新的梦想也逐渐被洗礼,那便是我的作家梦。
我从小便酷爱阅读,从此便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文章很平淡,但我每天坚持写作,写日记,渐渐地也便有了一些成效,在一次squo;我的中国梦squo;征文活动中,我荣获一等奖,可能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被肯定的机会吧。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份无声的渴望:一种创造辉煌人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会不经意地出现在静谧的时刻,比如当我们在夜晚将头靠在枕头上时。当一天的压力逐渐消失,有种声音会震撼我们的灵魂:生活不仅是这样,我的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梦想在于坚持,就像青春派中说的那样squo;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品友互动,squo;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squo;squo;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squo;也许我们的青春也应那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个无怨无悔。
很多人已经学会了接受一种放弃追求梦想的生活,只安于现状。但是有时候就在我们最不经意的一霎那,我们会再次听到那个遥远的呼唤:呼唤着一种充实、有目标、有激情、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呼唤会一直萦绕耳畔,如影随行,即使我们试图用理智和成熟使之沉默,最终仍会发现它是我们骨子里的一团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努力与遗憾,那个更痛?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活在无尽的遗憾中。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篇2
如果说刘英士对一些读书人是不很熟悉的,那么梁实秋及其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就恰成对照,几乎在读书圈内尽人皆知。其实,把刘英士与《雅舍小品》联系起来,说他是促使《雅舍小品》诞生并作为这部名著头十篇作品最初在杂志上刊发的责任编辑,这个刘英士就会不再过于陌生了。
而且,《雅舍小品》卷首龚业雅写于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序》中就有这样的史实现场记录: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他写稿,squo;与抗战有关的squo;他不会写,也不需要他来写,他用笔名一连写了十篇,即名为squo;雅舍小品squo;。龚业雅以业雅为笔名写的《雅舍小品》的短序只有三百字、两个自然段落,却是梁实秋《雅舍小品》珍贵的初始史料。否则,类似刘英士与《雅舍小品》初刊这些史实细节就很可能被历史风雨淹没。
在龚业雅为《雅舍小品》写的短序一开始,即上引几句的稍前部分,也很重要,是说梁实秋写《雅舍小品》之先的状况,不妨抄录:二十八年实秋入蜀,居住在北碚雅舍的时候最久。他久已不写小品文,许多年来他只是潜心于读书译作。入蜀后,流离贫病,读书译作亦不能像从前那样顺利进行。
龚业雅短序中的二十八年是民国纪年,就是一九三九年。她在这里说的时间不太准确,梁实秋到北碚的确是二十八年,具体地讲是一九三九年春,但梁实秋入蜀即进入四川的准确时间要提前大半年,是一九三八年夏由汉口到重庆的。退出《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编务后,梁实秋就住到了北碚,开始了雅舍时段。
在梁实秋的雅舍时段有两封他写给刘英士直接谈及《雅舍小品》初次在刊物发表史况的书信原件被保存了下来,第一封信全文照录如下。
英士:我大病几死,热极时不省人事,满口英语,人之将死,其言也洋。《男人》、《女人》稿费早已领到,且收条亦已补缴,绝无迟误,想必为足下弃置字簏,如须补填,请即寄下收据可也。兹附上另一收据乞收。光旦未来碚,未得一晤,甚以为憾。我作《新世训》书评,虽是不经心之作,但因此书评而购原书者颇不乏人,因人皆谓我轻不许人,故言必非谀也。
弟实秋顿首四月廿四日
这封书信中的我大病几死,热极时不省人事,正好是龚业雅为《雅舍小品》所作短序中说的梁实秋居住在北碚雅舍的时候之流离贫病,读书译作亦不能像从前那样顺利进行的具体情状。
查找当年的旧刊物,得知梁实秋书信中说的《男人》、《女人》以及《新世训》书评都初次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刘英士编的《星期评论》上,可以断定这封书信的写作年份为一九四一年,月和日便是信末的四月二十四日,梁实秋的两则小品《男人》和《女人》同时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九日《星期评论》第十期上,所以稿费是作为一笔从重庆邮汇至北碚的。《新世训》书评的篇名就是《新世训》,发表在一九四一年四月四日《星期评论》第十八期上。
被梁实秋评说的《新世训》,是当时由开明书店刚印出的冯友兰讲述生活方法的一本书。梁实秋把冯友兰这本新书的长处归纳为作者把各家的学说都能融会贯通、他所讲的生活方法……可以相当普遍的永久的适用和其基本观点是很正确的这三条来述说,文章末尾梁实秋引用一位朋友的读后感,加大宣传力度:这本书应该令大学一年级生每人必读一遍,最后一篇《应帝王》应该令做领袖的人必读一遍。引完朋友的话,梁实秋以我完全有同感来收束全文。为了不破坏正文的气氛,梁实秋在文末补写了一则三百字的《附注》,顺便向作者贡献两点小意见,即说出《新世训》的两处不足。
不需去读《新世训》这篇书评文字,只读梁实秋这封信的末尾对此文的自评,足见三十六七岁的人即便是才子梁实秋,也脱不了可怕的尘俗功利心……当时,梁实秋在复旦大学临时校址授课,听他讲课的学生以及熟识他的一些读书人,读了他的书评,会去买一本他宣传的《新世训》来看,是正常的。但梁实秋却自我提升式地认定人皆谓我轻不许人,故言必非谀也,就有点那个了。人皆是人人都,人人都这么称许,估计不可能的。一笑。
信中的光旦即与梁实秋有同窗之谊的潘光旦教授,那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一日在重庆出版的《国风》创刊号上,梁实秋发表了雅舍小品《病》。潘光旦在头条位置写了《从办刊物的经验说到潮流与风》,有点儿像是创刊词一类的文字,是不是《国风》的实际主持人就是他,待考。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很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篇4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
1、结构简陋
2、风雨难避
3、地点荒凉
4、行走不便
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
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
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篇5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早在求学期间,我就已拜读过。一篇篇美文,让我对梁先生敬仰得很。我折服于梁先生的涉猎广泛,无论是国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六祖坛经》、《竹坡诗话》、《英雄与英雄崇拜》等皆信手拈来,俯拾即是,《论语》、《晋书》、《双城记》更不在话下;我感叹于梁先生观察之敏锐细致、语言精妙传神,比如说《下棋》一文就把下棋者的憨态传神描绘,让人会心一笑。
前不久,和友人聊天,提起梁实秋,谈到《雅舍小品》,就萌生了重温《雅舍小品》的念头。好在,《雅》中多是一篇篇两千字左右的短文,即便在睡前、于间隙间也可以奉卷品读一番。
佳作,往往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后世的赞誉,代代相传,遂成为经典。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收获;同一个人,不同时期阅读,亦有不同收获。《雅》就是如此的经典。再读《雅》,美人依旧,只是对这份美有了别一种感受——梁实秋先生心有雅意,处处皆雅。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的喜怒哀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苦中亦能作乐。正如《雅舍小品·快乐》中所言,“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这也许是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雅舍小品》分为三个系列——“人世间”、“生活小议”、“味是故乡浓”。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略带小幽默的轻松口吻,谈论着普通大众熟悉的身边事。无论是洗澡还是垃圾,无论是文艺道德还是风水,梁先生都能侃侃而谈,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宁静、淡泊。可谁又能想到,它们也许是梁先生才从乌烟瘴气的防空洞逃出,即奔赴名为“雅舍”实为“不能蔽风雨”、鼠子蚊虱“猖獗”相伴的“陋室”,伴着明月的清光写成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命微贱,朝不保夕,再加上迫于形势,梁先生无奈地离开爱妻稚儿,孤身一人来到重庆,与友人夫妇合租这“仅求其能蔽风雨”而其实“并不能”的“雅舍”。其生活之拮据、内心之苦闷可想而知。但是,在书中、在梁先生的文字世界里,你找不到一丝它们的`踪迹。便是对“雅舍”,“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只是,这样的文字在那个年代,似乎是不合时宜的。鲁迅被奉为典范的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缜密的逻辑、辛辣的语言痛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鲁相争达到了高潮。最终,“绍兴师爷”技高一筹,“丧家的乏走狗”败下阵来。两人的恩恩怨怨绝不是两个文人的私仇,而是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在“民族魂”——鲁迅看来,在国家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文人就该拿起他们的“武器”,战斗在他们的“战场”上,针砭时弊,激扬文字,这才是文人的正道;而梁实秋信奉白璧德先生的思想,“骨子里涌动着典雅、缓慢、平和的气质,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怀着与生俱来的警惕”,主张内敛和自省。如今,两位先生皆作古,事过境迁,徒留《丧》一文述说着当年的剑拔弩张、论战激烈空前。
但是,在当下,梁先生的这种“心中有雅处处皆雅”是很合事宜的。有人说:“中国只用了30年就赶超了欧洲100年。”这话言者得意洋洋,颇为自豪,而我听来心中微凉。硬件高速发展,软件跟得上吗?人们的思想、观念能拔苗助长?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慢慢尝到这种“苦涩”了。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浮躁了,功利了,一点小事往往引发许多的不满、仇视。这样的极端事件在新闻中屡见不鲜,甚至也有如疯狗般无厘头地逮谁咬谁,伤害无辜,以发泄他对社会的不满。其实,在浮躁、疯狂的背后,往往是一颗颗贪婪的心。梁先生的平和、内敛和自省正是那剂对症下药的“良方”。
如果我们能象梁先生那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心中有雅处处雅”,相信我们一定能得一片平和,沾上一些雅的气息。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清茶一杯,《雅舍》在手,听梁先生聊聊身边事……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忠诚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