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在学习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教材、论文等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童年的馒头》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篇1
之前读过一篇名叫《童年的馒头》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家境非常的拮据。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这个小男孩拿着馒头往家走。小男孩一开始本想,母亲、妹妹、自己,每人各一个大馒头。可是,由于自己太馋了,就吃了一个馒头。却没尝出味道来,他便把妈妈的馒头也吃了。等回到家时,手里的馒头已经全被自己吃光了。小男孩很心虚的走进屋里,躲开了妹妹的眼光。这时,同院的二丫娘来家里炫耀自己的女儿忍住馋,给自己留了三个馒头。小男孩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没想到他的妈妈却说他也拿回来了三个馒头,并且老师还奖励他两个。说罢,还掀开锅盖。里面果然有五个冒着热气的大馒头。
这个故事很短,我很快就读完了。可我回味起来,总还有一点内疚。因为我经历了那件事。
那时,小姨从外地带来了几个又甜又大的大西瓜,给了我们一个。有一次,上午妈妈去上班。我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感觉有点饿,我便想起了那个西瓜。我起身走向冰箱,拿起大西瓜,一刀下去,西瓜就裂成了两半。我给妈妈留了一半,自己吃一半。我尝了,“啊,真甜。”我不禁说道,不一会,一半西瓜就被我“消灭”了。摸着肚子,我感觉还没吃够,于是我想吃另一半。可是我又想到,妈妈还没尝过这甜甜的西瓜呢,我得给她留一半。但我又特别想吃另一半,终于,我拿起另一半吃了起来。很快,这一块我也吃完了。
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看见妈妈被外面毒辣辣的太阳晒得满头大汗,我感到一些内疚。妈妈突然开口问我:“小姨给咱们的那个西瓜呢,拿出来吃了吧。”我不知所措,要知道那个西瓜已经被我吃的一干二净了。我站在原地没动,一脸窘相。妈妈看见我那副模样,立马岔开话题说:“散了,别吃了。我去做饭了。”
现在回味起那时的愚昧,我真的感觉到自己的不对。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一篇文章,叫做《童年的馒头》。
文章主要讲,“六一”儿童节时,学校要给每一个人发三个馒头,我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肚子很饿,就开始吃,把自己的吃,回到家后,我手中的荷叶已经空空如也,这时,邻居来串门,说自己的孩子把三个馒头都带回来,妈妈竟然说学校还多奖励我两个馒头。事后,妹妹吃着馒头,我却哭。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后悔。
以前,妈妈一买来好吃的,我就马上拿起来自己先吃,看见妈妈看着我的时候,才想到让父母吃,问妈妈吃不吃,妈妈却说不吃,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那时,我已经在这所学校里读二年级,那时候,自己还小,做什么事,妈妈都不放心,就连我在学校里吃饱吃不饱都要询问一般,隔着四五天的就来看我,每次来的时间点儿都差不多都是中午,每次来还得带我出去买点衣服,吃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要问一下妈妈,问妈妈饿不饿,妈妈说自己不饿,我就不信,所以就点一个双份的汉堡,我把东西端到餐桌上,妈妈看见有两个汉堡,问我能吃的下不,我就说另一个是给你的,妈妈笑笑,就把汉堡吃下,我见妈妈吃,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东西,妈妈有食欲,我就更有食欲,以为每一次吃肯德基的时候,妈妈都看着我吃,我就还不下多少,现在,妈妈和我一块吃,我就吃的更起劲,妈妈高兴,我就更高兴。
想起以前和妈妈度过的快乐时光,我就心里甜甜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就要和小学的美好时光告别,踏上我人生前进的第一步!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师,书是益友。书是开启人们智慧的钥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报负的人来说,书是她的信念,是她的精神和全部力量的源泉。
今天,当我阅读《童年的馒头》后,我知道母亲的疾苦,她们是多么的劳累呀!
从我们刚出生起,从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女孩到温柔可爱的少年女孩,哪一些不经历着风吹雨打的考验啊?对,是我们的'母亲,她们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挣钱,养育我们长大成人,其实我们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盼我们成大器。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是否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所以我今后要多多报答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我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着一些伟大。母爱它就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肺,母爱它就像一副翅膀,带我们飞向高远的未来。
啊!多么伟大的母亲,它就像《童年里的馒头》一样呵护着我们!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篇4
童年,是每个人必经的岁月,我的童年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幸福快乐,然而,今天我读《童年的馒头》这篇文章,却给我不同的感受。
这是来自《读者》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和妹妹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很贫苦的家庭,全家省吃俭用供作者上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有一年“六一”,学校庆祝节日,给每个孩子发三个馒头,作者非常高兴,心想:我一个,娘一个,妹妹一个。回家的路上,作者肚子咕咕的叫着,忍不住吃自己的,后来又忍不住把妈妈和妹妹的也吃,回到家,作者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妹妹期盼的眼神,十分惭愧,谁知,妈妈蒸一锅馒头,为他解围。作者吃着馒头,却内疚的哭。从那一天开始,作者长大。
比起作者,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幸福多,住在漂亮的房子里,吃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我却不懂得珍惜,比如饭菜吃不就倒掉,零花钱到手就花个精光。看这篇文章,让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以后要珍惜粮食,不乱花零花钱。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还学习到要关心家人,孝敬父母,有好吃的让家人先吃,多帮家长做家务。作文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篇5
童年就像人生这片沙滩上的一颗贝壳,充满了趣味与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时间飞逝,一转眼,而我已初中生了,童年的一点点记忆已慢慢地消逝于岁月的年轮。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我的印象中,童年伴随着快乐,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无忧无虑。
岁月静好。初中生每天过着千遍一律的学习生活,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学习”的话语不断充斥耳边,又让人生厌。再读高尔基的《童年》,以一个当代青少年的心灵去感悟高尔基,期翼自我灵魂洗涤也好。
这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他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于是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外祖父。暴戾、专横的外祖父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他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如意,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同时还有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也歧视他。他还要承受表哥们的欺负和责骂,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在十岁那年,他被迫走上了社会。他的童年就这样结束,充满着痛苦和悲伤。后来,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打过许多杂,受过许多苦,但他都坚强的挺过来了,我非常同情阿廖沙,但我更佩服阿廖沙的坚强,不屈服人生。
合上书本,我思绪万千。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痛苦的,因为他生活在动乱的旧社会。现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和他相比,我们的童年是欢乐的、幸福的。我们父母每天都在为我们操劳,连上学、放学都迎来送往,生怕我们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罪。我们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初识不知其中味,再识不误少年郎。再读《童年》这本书,我联想到,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在舒适环境中学习,应该加倍珍惜。现今的世界还不太平,还存在弱肉强食,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代人去努力。我们应该学习阿廖沙他那顽强不屈的毅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负自己美丽的时光,放飞青春,让青春飞扬!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