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情感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为了让自己的感受铭记于心,我们都是要认真写心得体会的,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1
“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骆驼祥子》
祥子是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从乡下来到北平,所有卖力气的活他都干过,最终选定了拉车。
祥子也有他自己的梦想甚至信仰: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连实现这个梦想都极为艰辛,祥子尝尽了买车又丢车的辛酸,一次次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终于,他从一个“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的人,堕落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一只禽兽。
祥子要强、不服输、纯朴,在追寻梦想时却失去了他原有的精神。
而我们再看看大城市里那些为了生计而忙碌的人们,他们,他们也不就是像祥子一样,为了梦想来到大城市,却被大城市的冷酷剥夺了梦想的人吗?
现在虽然比旧社会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冷漠与阴暗仍然存在,啃噬着许多人的青春、生命和灵魂。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看来很伟大的理想,但是你看到没有,人越大,理想越小。
今天我们看到祥了,心里会浮现出一些怜悯。安知后来人想到我们,会不会也只有一些怜悯呢?
今天我们看到祥子为了买一辆自己的车而费说精力,可能会觉得可笑。但安知后来人看到我们小小的理想,会不会也觉得我们可笑呢?
但祥子——那个最开头的祥子会为自己的梦想骄傲,努力。
我们也会骄傲地宣布:“如果一个人有梦想,那么他永远是崇高的!”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2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狂欢的故事,是现实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镜子;它也是一个充满虚构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读者步入浮想联翩的幻境。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与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
一部《百年孤独》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但是时间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拥有孤独,我们让孤独流淌在时间中。
然而,小说的一切悲惨结局皆源于马孔多居民的落后、愚昧。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因此,他们只能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
看似荒诞的一个家族其实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这一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与血泪。拉丁美洲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历史悠久的古代神话,原始古朴的印第安习俗,混杂的种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现代时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动荡的政局,所有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梦幻的历史与神奇的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而正是这种神奇的不可信的现实,让拉丁美洲处于独孤的氛围之中。当你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发现《百年孤独》是一本透过哈哈镜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诗,他所揭出的不是单纯的生活,而是表层下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不被理解的人,无法联合的力量。这种孤僻贯穿了这本书。正如书中最后所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出现第二次了。这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应说是绝望。
这也是一部极具现实批判意义的小说。译者的后记中写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时间写的很混乱,让读者从一个个的片段里找寻故事的连接点。书的一开头就连用两个很多年,把读者拉到沉重的历史面前。让人看书的心情变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写布恩地亚家族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同情。他们七代人没有一个人懂得爱,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爱的结晶,却是整个家族毁灭的开始。作者在书中作了很多这样的描写。这些带有真实性的夸张,读来不免让人陷入深思。也就觉得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凄凉。
多年以后……当……准会……这就是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示的时间魔法。
他的小说,满足了我们永不餍足的想象需求;只有在他的小说里,我们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什么高于现实也高于幻想。有时想象,如果生活真的如他所描写的一般,人类会不会活得更真实、更单纯、更可爱?
读《百年孤独》,从来只有一个感觉:但愿长醉不愿醒。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3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幽默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里,老舍先生以“老舍式”的幽默风格,讲述了一个弃婴被一对富裕无孩的牛姓老夫妻收养后的成长经历。牛天赐就是这个弃婴的名字。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虽然老舍先生在书序中自谦说,这本书是在“热、慌、乱”中写就的,但是依然遮不住这本书里“老舍式”幽默的光芒。
老舍先生在写创作心得时,甚至自嘲这本书中的幽默“到了论斤卖”的地步,可见笑点有多密。
文学家说,好文字都是有声有色的,声就是声音,色就是画面。《牛天赐传》就有这样的魔力。
它不刻意描画人,但人物活灵活现。它也并不热闹的逗笑,但不动声色的幽默,总让你觉得而且它有声音、有画面,看书就像看电影一般生动。
《牛天赐传》
小说中的牛姓老夫妻,就是牛老者和牛太太,他们有钱,但无儿无女,所以本家的穷亲戚们都颇为惦记他们的钱。
两人本来想抱个娃娃养,但牛太太想抱养自己娘家亲戚的,牛老者想抱养牛家这边的,两人暗暗较着劲。天赐的到来,一下子打破僵局,被老头视为“老天爷送来的小英雄”。
牛老者,是个运气不错的老商人,奉行“马马虎虎就得了”的处世哲学;马虎到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是怎么成的功,全靠“碰”,歪打正着,做啥生意都赚钱,竟也混成了当地数得着的人物。
虽然会挣钱,但牛老者是怕太太,经他多年的经验与参悟,“老天爷也大不过太太去”。
牛太太,父辈做过官,家传宝贝就是父亲的一枚小印章,天天贴身挂着,因着这点官家出身,修炼出一套官本位治家哲学,把牛老者和仆人们管得服服帖帖的。
牛太太顶看不上牛老者的商人出身,就连抱养天赐,也是打算用牛老者的臭钱,培养出个官样的儿子,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最擅长写小市民,他笔下的小人物,个个都热气腾腾的冒着人间烟火气。《牛天赐传》中的小人物也不例外,老舍先生极少用笔墨去写外貌,但每个人物又都是活生生的,看书的时候感觉跟看电影一样,每个人都会动。
比如,老舍先生通过写帽子,来写牛老者的性格,
“帽子永远小一号,大概是为脱帽方便,爱脱帽几乎是种毛病,一笑,手便往帽檐上去了;有时候遇上个好事的狗,向他摆尾,他也得摸摸帽檐。”
再比如,老舍先生通过写种痘,来塑造牛太太的特征:
“免费种痘的地方很多,但天赐不能去,身份要紧。花钱种痘大概分两派,洋式的只种一颗,老式的一共种六颗,种的时候老大夫的手不住打哆嗦。牛太太决定去种六颗的,理由是大夫一哆嗦,没准六颗给种成七颗八颗了呢,痘不是越多种越好么?种之前还得跟大夫立规矩,种满六颗送一块钱,短一颗扣一角五分。”
写牛太太的教子风格,一个细节,“严母”形象便跃然纸上:
“看到彩虹,多么好看,哼,不许指,指了烂手指头!他刚要嚷“瞧那条大花带儿哟,”必定会有个声音——“别指!”于是手指在空气中画了个半圆,放在嘴边上去;刚要往里送,又来了:“不准吃手!”于是手指虚晃一招,搭讪着去钻钻耳朵,跟着就是:“手放下去!”你说这手指该放在哪儿?手指无处安放,天赐只能偷偷跑到僻静地方去想像着虹的美丽,小手放在衣袋里往上指着。”
这段描写,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很多读者说看到这一段笑着笑着就想哭,因为我们小时候也都被这么拘束得无处安放自己的小手。
这一家子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男仆四虎子。
如果说天赐是这本书的书胆,那么四虎子就是这本书的书眼,书胆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书眼则是点睛之笔。
在妈妈严格拘束中成长的天赐,跟男仆四虎子结成了伟大的友谊,少年时唯一的自由之光来自四虎子。
老舍先生塑造四虎子这个人物时,有许多让人捧腹的细节,但我觉得有三个字最传神——天赐一有空就去找四虎子:
“咱哥俩问你的点事”。
“咱哥俩说吧。”
“咱哥俩”这三字,既体现了四虎子的忠诚,又体现了他的热肠,一个又愣又单纯的傻小子形象一下子活了。
四虎子之于天赐,名义上是主仆,其实是兄弟,更是黄天霸式的英雄。天赐在虎哥这里找到了灵魂依托。
在学校受了气,回来虎哥开解他;妈妈死时,本家亲戚欺负他,是虎哥气冲冲拨开人堆,把天赐救了出去;牛老者死后,天赐无依无靠,是四虎子不离不弃,拉着天赐靠街边摆个小果摊,教天赐学会生存。
每个被虎哥打动的读者,少年时都有一个类似虎哥的心灵寄托。好书就是这样,让我们看见自己。
老舍先生画像
幽默的英语是humor,是神来之笔的意思。可见,幽默是一种大智慧,幽默的人一定是智慧的,但智慧的人不一定幽默。幽默堪称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一种特殊的天份。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的幽默艺术作品,大概有三种境界。
也不必在这三种境界中非要分出个高下来,不同境界的幽默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重境界:纯粹搞笑,笑过即忘
纯粹的搞笑,只为逗你一乐,形式有很多,比如冷笑话、脱口秀、吐槽、小丑表演、滑稽情景剧、二人转表演等。
特点是笑点非常密,总能出人意料,看一场表演从头笑到尾,笑到肚痛,但是乐完就忘了,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
周国平老师说,幽默不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才能。
纯粹搞笑的幽默,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活,现在有一个新兴职业,叫职业段子手。一件普通的事,经段子手一加工,逻辑一改,就成了笑料。这就是核心技术。
第二重境界:笑着批判,发人深思
幽默的第二重境界,是用幽默为表现方式,或自黑,或自嘲,或还原某种不良风气,然后进行批判现实。
这种风格的文艺作品在主流电视媒体中常见,比如央视搞笑类文艺节目,小品《扶不扶》、《卖拐》都是这样的类型。
这类文艺作品的特点是,笑也笑了,笑到最后一定要“上价值”,回到正能量价值观,引发思考,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意义。
喜剧演员赵本山先生
第三重境界:让人笑着哭的幽默
正如喜剧大师陈佩斯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周国平老师也说过,最深刻的幽默,是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
用幽默的手法创作悲剧,真正的幽默大师最擅此道,以此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也最经久不衰。
为什么我们年少时觉得《大话西游》是喜剧,成年后看《大话西游》会哭?因为它的内核是一出爱情悲剧,幽默只是表现手法。
为什么看卓别林的默片笑完了会难过?因为它塑造的是底层人悲惨的命运。
《牛天赐传》也是这样让人“笑着哭”的作品,幽默只是手段,内核是一个弃婴看似幸运实则无处安放的人生。
老舍先生在序中说: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受压迫的人,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喊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的,就是那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
牛天赐就是个可怜孩子,一出生就被抛弃,如无根漂萍,出身就是一个悲剧;当他变成牛家的少爷,我们都以为是幸运,然而这也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
因为有个凡事都要规矩的“严母”,天赐的腿就因为要守规矩被绑成了终身残疾的“拐子腿”。
婴儿天赐连哭都没有自由,因为奶妈是付了钱的,天赐一哭,奶妈的乳就迎上去,堵住嘴。
终于能脱离家庭去上学了,但是身世秘密被泄露,同学们都叫他“私孩子”,孤立他,结义兄弟也来欺负他。
本来衣食无忧,可是爹妈一死,一切化为泡影,又回到“弃儿”的起点。
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写天赐的小伙伴——穷人老黑家的五个孩子,因为比起他们的自由自在,天赐虽然富足却实在称不上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全如了意。
牛老者也可悲,马虎了一生,太太死了才决定认真操持起来,谁能想到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一认真全赔光了。
牛太太倒是一板一眼认真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结果死的时候,葬礼被人闹成了一出戏。
?牛天赐传》就是这样的书,语言让人笑,故事让人悲,悲之余,又有救赎。
老舍先生让我们在笑之余,看到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看到种种筹谋最后终必成空,只是他把这些悲凉都嵌在幽默的语言里。
笑着哭的幽默,正如老舍先生的人生,幽默了一辈子,其实内里却是各种左右两难、求而不得,最后又以悲剧告终。
老舍先生蜡像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4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
相比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春风的柔和和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5
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说主要是讲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相继成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话说,她的母亲为了养活她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最后,她长大了又用同样的方法来赡养妈妈。第一次接触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上了学,读了书,受了新思想的感化,还要这样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长的侄子时,她其实就已经开始走向堕落了。最后,她一步步,从风尘场所的招待到沦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来的结果。那时候这篇小说只是给我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无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现实又一次的让她失望了。她开始知道了,如果妈妈能够找到任何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她都不会也不远这样吧。生活真是残忍啊,吞噬了妈妈也没有放过女儿。再次看到以为再也看不到的妈妈,原来母亲已经如此苍老。趁年轻利用这的成本换来的生活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机会被考虑了。
所谓的月牙儿,不过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里,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虚无的朋友,在自己难过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个灵魂的守护者。为什么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月牙儿没有出现,生活里没有黑暗;为什么在继父供自己上学的那三四年里,月牙儿没有出现,因为在学校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在自己做了暗门子之后,她为什么说她看不见任何月光了,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救了,灵魂要死去了。内心的孤寂、无助和生活的艰难,再加上自己受过的新式教育,梦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么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儿,最后,在监狱中久违的月牙儿出现,月容内心安慰自己说,这就是自己的结局,是好朋友也认同的结局。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6
老舍的著作——《猫》,是我寒假最喜欢读的书。
这本书里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有趣的故事,由浅入深,将历史、现实和自然景色、不同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都结合在一起,生动活泼,且语言也琅琅上口,活泼传神。
我觉得《猫》很值得我们阅读,老舍把我们不留意的事物全都写出来了,如母鸡、小麻雀、一块猪肝、善人……有的是某生物做的某事,有的是由此而想出的事情。他把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生动有趣,是人读着读着就会笑出来。有的文章一看就调人胃口,如当幽默变成油抹。再仔细地读完文章呢?同别的文章一样,使人赞叹不已!
是啊,老舍的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动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驻心底的风景。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7
我对《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心中多多少少有些怜悯。有人说他的悲惨结局是由于他的自作自受,也有人说是他错生了时代。若在今天他靠如此毅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就肯定不在马云之下。
他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那持之以恒的定力。当他决定要买一台人力车的时候,他不惜紧衣缩食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虽然在攒钱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波折,比如说孙队长的讹诈,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可贵精神,使他在车夫这一卑贱行列中能较为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但是无论是他妻子虎妞的惨死,还是他最终的堕落,都和他的愚钝有不可或缺的关系。比如虎妞的惨死,为什么到最后都不肯去医院,而相信所谓百试百灵跳大神呢?归根结底,都是他心中那愚不可及的迷信和那所谓的宿命论在作祟。若不是如此,怕是祥子夫妇的生活必是美美满满,也能在民国的乱世中度过安稳的一生了。
不过祥子拥有乱世中的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元素,就是投机,他在一开始时就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三头骆驼,并把它们卖到屠户那儿得到了第一桶金。虽然不多,但对当时初来乍到的祥子却是一笔巨款了。也是他这投机的性格却是他日后堕落埋下了伏笔。首先他赌和虎妞能得到幸福,却不知自己看中的是人力车车场老板女儿的身份,导致后来生活有诸多不平也没处发泄。他赌出卖朋友用所得到的钱可以逍遥快活。谁又知这只是杯水车薪,且还进入了无限内疚的境地中了。由此种种,此性格虽然有利可图,但利大于弊。
但老舍先生所描写的祥子并非一个人,而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下等阶级人民的典型代表吧。他们依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过日子,但是所得却要被当时恐怖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年都是亏的。不仅如此,倒卖儿童妇女也成为了家常便饭,官员们接受贿赂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是民不聊生,若再加上严苛至极的刑罚,那真的是人间地狱了。因此,祥子的事情并非个例,而是无数悲惨人的写照。
文尽于此,生于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学会珍惜,让我们珍惜现在,再接再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一丝更加明亮的光彩吧!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篇8
今天,我读了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已慕名已久,所以读起来格外认真。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所体会到的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我收获很大。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使我感同身受。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就能得到果实,那只能是空想,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都不记,有时连作业都不做。临考试的时候,便来个“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抱着这样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我正好应验了一条格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总是在80分上下晃来晃去。所以,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肯付出。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只有靠努力,成绩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对于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我的体会就更深了。我现在是毕业班,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每天下午,带着还未完全消化的知识和隐隐发胀的脑袋回到家中,马不停蹄地打开作业本,开始“工作”。时间稍长,就头昏脑胀、眼花缭乱,如果我逞能再坚持一会儿,就眼冒金星。往上看,天花板在旋转,再看作业本,原先熟悉而又整齐的文字,变成了凌乱的蝌蚪文。我知趣地在脑门上浇些冷水,头脑立刻清醒了许多。可是这方法用多了就也不顶用了,于是我出门叫上同学,一起在院子里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还有时溜溜冰,借此换换脑子,休息一会儿。然后再回到家中,继续作业和复习。利用这个法子,我觉得学习轻松多了,而且这样做的作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生活不也是这样吗?
读老舍猫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