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和结构化的整理,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认真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提高教学进程的有序性和流畅性,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三条鱼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条鱼教案篇1
小班优秀教案《小鱼游游》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能对颜色、大小、数量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大小、数量的鱼宝宝图片
2、不同颜色的“池塘”5个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来了
1、游游的音乐,猜猜谁来了,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2、出示不同颜色、大小的鱼宝宝
3、幼儿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鱼宝宝
二、鱼宝宝找朋友
1、师念儿歌,引导幼儿边作动作边玩游戏
2、游戏:鱼宝宝找朋友数量上不断变化
三、小鱼游游
(一)区分颜色
1、出示不同颜色的“池塘”
2、幼儿根据自己挑选的鱼宝宝并游进相同颜色的“池塘”
3、幼儿数一数有几条相同颜色的鱼宝宝,并找到相对应的数字
(二)区分大小
1、出示不同大小“池塘”
2、幼儿根据自己鱼宝宝的大小并游进想对应的“池塘”
3、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条大鱼宝宝和小鱼宝宝,并找到相应的数字
4、具体数出有多少条不同颜色的大小鱼宝宝,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四、结束
三条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 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 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
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三条鱼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尝试唱出“孤孤单单”和“快乐”的不同情绪。
2.大胆用动作表情表演歌曲,体验集体表演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绘有海底世界的电视机;小鱼的手套;创设海底世界场景。 活动过程: l、随乐入场,幼儿肢体探索游戏。创设海底世界的情境。
师:可爱的小鱼们,现在跟着鱼妈妈一起到美丽海底世界去游玩吧! 师:今天鱼妈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听听看,歌里唱的是谁?
2、教师范唱,引导幼儿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并理解歌词内容。
第一遍范唱: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师:歌曲里有谁?你们听到了几条小鱼呀?那最开始有几条鱼在水里游呢?
接下来又有几条鱼在水里游了呀?歌曲的名字就叫《三条鱼》,这首歌真好听,海底电视台也来表演这个节目了,鱼宝宝们认真看,鱼儿们是怎么玩游戏的。 第二遍范唱:操作教具,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和情绪。
师:一条鱼儿水里游,它心里感觉怎么样?它很想去找朋友,看看谁来啦? 现在有几条小鱼在水里游啦?那它们心情怎么样?两条鱼是怎么游的?那现在请你跟旁边的鱼宝宝交朋友,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摇尾巴碰碰头的样子吧。咦,还有一条小鱼看到它们玩得真开心,它也游过来了。三条鱼儿水里游,大家一起做朋友。
3、操作教具,学唱歌曲。
(l)教师操作教具,放慢速度弹琴并大声范唱,幼儿小声跟唱。
师:海底电视台的叔叔说想请鱼宝宝们表演《三条鱼》的节目,看看,鱼宝宝们的歌声是不是都很好听,呆会儿呀他会拍下来放到电视上播给大家看,那现在我们得排练一下,听着音乐,跟鱼妈妈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吧。
(2)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并小声范唱,幼儿带情绪唱。
师:一条鱼儿孤孤单单水里游的时候和它找到朋友后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演出正式开始了,鱼妈妈负责表演,这边还有鱼姐姐的钢琴伴奏,那鱼室宝们来当小小歌唱家,为这个演出伴唱。
(3)播放音乐伴奏,幼儿随乐边演唱歌曲边游戏。
游戏规则:鱼宝宝们,想不想去大海里开演唱会呀p那可得听仔细喽。当你们唱一条鱼儿水里游的时候,小鱼们是怎样游的呀?是孤孤单单自己游。当唱到两条鱼儿水里游的时候,看看谁最先找到朋友,跟他摇摇尾巴碰碰头,唱到第三条鱼儿的时候,你们赶紧再去找另一个朋友一起游。
幼儿游戏:小鱼们,让我们唱着好听的歌,去大海里开演唱会吧。
5、小结,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鱼们都玩得很开心。现在鱼宝宝们也累了,跟着鱼妈妈回家休息 吧!
三条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 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 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第二层: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师: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用不能围成和围成对比看看。有谁改变主意了?
第三层: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 围成的呢,3+7﹥6 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3cm、6cm、4cm,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
第五层:找出判断能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三条鱼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三条鱼教案5篇相关文章:
★ 鱼峰山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