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案中的目标设定明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清晰的方向感,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冬之旅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冬之旅教案篇1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 ,他战胜了 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 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 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 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 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 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 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 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 --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冬之旅教案篇2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冬之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
冬之旅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 ,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 (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
(六)以赠言结束本堂课,配歌曲《壮志在我胸》(成龙)。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七)作业。
1.请你搜集8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句子进行赏析(各两句)。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后反思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冬之旅教案篇5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再有文章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文章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本文的基本策略。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1)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2)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3)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4)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这后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
1、展示预习问题。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
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
遭遇(面对)(战胜)
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来自网!http://
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
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修辞角度、真实细腻的描写角度等方面鉴赏小说的能力。)
五、感悟收获
1、从主题上。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坚强之旅。如果孤独不期而至,请你不要消沉,要利用它,静心思考,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
2、从写作借鉴上。借鉴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手法。
六、教师寄语
杜小康承受了孤独的磨难,坚强,长大了,后来他重返校园了吗?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课外阅读曹文轩被称为“回忆中含泪的笑”的《草房子》。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同时指导写作。)
附:预设问题:
(1)开头为什么不介绍杜小康家一落千丈的原因。
(2)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鸭子的叫声为什么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3)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想哭”的具体含义。
(4)24段、25段的景物描写与当时气氛不协调,为什么这样写?
(5)本文有多处关于父亲和鸭子的描写,对杜小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冬之旅教案篇6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的心理“长大”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的故事。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二)深层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路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人物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d.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e.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f.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j.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
杜小康心理的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2)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交流点拨】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交流点拨】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5)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交流点拨】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3.品读诗歌,感悟课文的主题。
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
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贫穷,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关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
这才是最重要的。
——洪战辉
?交流点拨】①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②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③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④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三)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交流点拨】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细致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全班共同交流)
?交流】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示例三: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冬之旅教案篇7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同学们,你能否想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跟你打招呼说:“嗨,我是你吗?”这不是天方夜谭,克隆技术也许会创造这个奇迹。目前,对克隆技术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人们一直在探讨、争论。但,克隆究竟是什么?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谈家桢的《克隆的奇妙之旅》,相信你会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受到一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什么是“克隆”?它“奇妙”在何处?
(2)文中列举了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的众多科研成果,请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
2、指名回答什么是“克隆”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追问:什么是“无性繁殖”?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那么,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10段……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3、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
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1979年克隆鲫鱼,1995年克隆绵羊“多利”
提问: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逻辑顺序
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来说明?
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也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板书:鱼类换核→两栖类换核→异种鱼换核→哺乳类换核
4、文章四个小标题的顺序能否进行调换?
不能,因为作者按照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由易到难的思路进行说明。这四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5、在这些科研成果中最引起轰动效应的是什么?
克隆羊的诞生
为什么它会“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过渡:克隆羊的诞生如此之重要,让我们好好来研究一下“多利绵羊“创造”的过程。
四、研读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有关“多利”绵羊“创造”过程的句子
2、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文章的说明,用图表的方式表示
五、品味语言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六、合作探究
1、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革新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
2、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比如说原子核裂变、核聚变技术的出现,它可以和平地用于发电,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同样,根据它的原理发明、制造的原子弹、氢弹,又足以毁灭我们人类本身。那么克隆呢,它会引起什么问题呢?
七、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并记住它。
“可以期待……”
八、布置作业
请以“假如我会克隆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冬之旅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