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教案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们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教案的详细规划可以让我们在教学中更有序,避免进度的拖延,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加法运算律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加法运算律教案5篇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4 72—(6+4)

852 85—(8+2)

126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34 234—(66+34) 2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

加法运算律教案5篇相关文章:

律委会工作总结优秀6篇

律委会工作计划8篇

律委会工作计划精选7篇

律工委工作计划参考8篇

律委会工作计划模板8篇

品牌22律心得体会8篇

手工花教案大班教案5篇

幼儿安全教案大班教案模板5篇

音乐找朋友教案中班教案5篇

幼儿安全教案大班教案优质5篇

加法运算律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