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教案,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是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之一,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的秋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芦苇的风光片、舒缓的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板书课题)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
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
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
(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故乡的秋教案篇2
一、导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生字的情况。(接力赛读卡片)
二、同学们读得非常好,现在谁来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什么?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介绍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三、你们想看看美丽的杨梅树吗?(生:想)
(1)请同学们看老师出示的这幅图,想一想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美丽的杨梅树?
(2)请同学们自读这一段,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①狭长、四季长绿)
你还读懂了什么?
(②甘露就是春天的雨水,③春天的雨轻轻地、④细细地)
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贪婪、吮吸)(伸展、欢笑)
a谁来说说贪婪是什么意思?
(不知满足)
b婪吸呢?(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吮吸甜甜的果冻)
杨梅树像小朋友一样不知满足的吸取春天的雨水,它就会长得很茁壮,旺旺的。从哪一个词语中你体会到的:(欢笑)
作者把杨梅树写得很美,俨然一个可爱的孩子。
c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杨梅树勃勃的生机和亲切可爱的形态仿佛现在就在我们面前,老师要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听听老师用什么语气来读。(喜欢,赞美)
谁敢跟老师比一比?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接着看这幅图
(课件挂梅)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杨梅果又可爱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4、5、6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杨梅果的可爱的。板书:(形、状、颜色、味道)
(1)那么你们想先了解杨梅果的哪一方面
(形状)
大家都想知道杨梅果什么样?请姓齐读第四自然段,男生找答案,说说你们听懂了什么?
(男答:圆圆的、小刺)(成熟前杨梅没小刺、又尖、又硬)师:杨梅没熟时遍身长满小刺,长熟以后那小刺让人感到细腻而柔软。这都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作者把这种感受写得很真切,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方法。
(2)下面请同学小组学习5、6自然段,把学懂的问题讲给同学听,不懂的问题讲给老师听。
(生:杨梅的颜色先是淡红,然后深红,最后几乎黑了)出示句子请同学观察去掉几乎行吗?为什么不行?(生:因为杨梅果不是黑色)谁能证明杨梅果不是黑色?(因为请轻轻咬开它)现在请同学再看句子这样换行吗?(去掉先是、随后、最后)(没有把杨梅颜色慢慢变化的过程描写出来)
(3)刚才的讨论你们还学懂了什么呢?(味道:甜中带酸)(
生:我们小时侯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写得很真切,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谁来说说?
(4)刚才是你们学懂的问题,你们不懂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杨梅树,他想说明什么?)作者的故乡在哪儿?杨梅是自己故乡盛产的水果,通过写杨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五、同学们再看看我们还有哪个自然段没有学习?(第三段)齐读
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的作用)我们把这样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再看看这一自然段又和4、5、6、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六、谁能按照这种总分的方法说说你喜欢的水果?
七、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故乡在江南,通过写杨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同时学会了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说自己故乡的水果。
故乡的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_.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 (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 (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
故乡的秋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老师做一个舞蹈动作,当你看到这动作时,会联想到什么?
看到海鸥会联想到大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
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小船到大海上漫游一番吧!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考虑两个问题:音乐情绪、力度如何?
二、欣赏
问:音乐情绪、力度如何?
答:深情、优美、力度柔和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学唱歌之前,介绍作者。
三、作者介绍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示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教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同学小声哼唱
2、音乐知识||::||反复记号
3、重复演唱,老师范唱,同学哼唱
4、难点分析
1=f
(1)3/412176533-
(2)3/465411655--
5、欣赏
问: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分成几个段落?
答: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自身在海边生活经历。?
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溢激情,是情感的抒发,表达主人公对大海对故乡和妈妈浓厚真挚情感。
6、同学们,大海是宽阔无垠,千变万化的,时而温柔恬美平静,时而惊涛骇浪,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下面我们看二组画面,从这些画面,你能看出这时大海是平静,还是惊涛骇浪呢?
第一组:温柔、恬美、平静。
第二组:惊涛骇浪、跌宕起伏。
7、假如用大海的平静和跌宕起伏表示歌曲情感,如何划分?
第一段:平静
第二段:跌宕起伏
8、用歌声表示歌曲情感
9、讨论: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示大海平静与惊涛骇浪?
五、主题思想
我们要热爱大海,热爱妈妈,热爱家乡,立志把我们家乡建设更美好。
六、同学跟录音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20xx年盐城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展评活动于4月26日结束了。对于我这节课,自身深有感触,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教学方面
由于是在普通中学开课,在备课时我注意要与音乐基础知识相联系。例如:在讲到《大海啊,故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时,我播放了两段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一段是二四拍《让我们荡起双桨》,另外一段是三四拍《小白船》。同学在欣赏过程中作比较,从而掌握其三拍子强弱规律。同学在课堂上听懂了,掌握了,他们就会认真去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上课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二、同学参与性
在教学教程中,我一直注重同学的积极参与性。《大海啊,故乡》这首歌采用了唱、听、跳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表示歌曲的情感。同学用歌声表示歌曲的优美、抒情。用身体律动表示大海的平静与惊涛骇浪。我还布置了一组又一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扮演,对他们的扮演予以肯定,并进行鼓励。所以,在这节课上,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我与他们的配合十分默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三、思想教育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对同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我也对他们的思想方面进行了教育。通过这节课除了学会了唱,还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热爱大海,热爱妈妈,热爱家乡,立志把我们家乡建设更美好。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如同学演唱的情绪没有很好的调动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更大进步。
故乡的秋教案篇5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北京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人对北京的热爱。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本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本课课文是诗歌,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北京的热爱。
3、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这首歌你们熟悉吗?对,我们的课文就来源于这首歌的歌词,在作者的笔下,美丽的北京已经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朗读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再次朗读课文,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你是从哪里看出他爱北京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一)第一小节
(1)读相关的句子。
(2)根据相关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3)再读句子
(4)带着这样的感情读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的内容
1、谁能读出“我”对北京的这种喜爱之情呢?
2、出示:不说那……唱不够……道不尽……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谁能介绍一下这些地方?
4、这些地方真的'是北京的千年文化的积淀。而作者却说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6、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街头巷尾,他都是那么的热爱。你们能把这种故乡的情感读出来吗?
7、不说那……唱不够……道不尽……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觉得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谁来谈谈你们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的?
这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出来?
8、再来读最后一小节,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要重复地写一段话?
9、请你带着对课文感情的理解和自己对北京的喜爱再次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10、齐背课文
11、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令人喜爱之处,有选择地填到括号里,然后读一读。
出示投影:我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
单想那( ),( ),便生出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四、小结
大家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故乡的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
(二)能够自信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并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歌曲有感情地演唱为重点,节奏x xx. x x |x x x—|;音准特别是低音的演唱为难点。
教法及措施:听录音、多媒体展示、范唱、范奏、模唱、提问、讨论、互动交流、讲解分析、总结、实践创编活动。
课型 :新授课。(唱歌)
课时 : 1课时 。
教具或器材: 收录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设备、光盘、挂图、教鞭、彩笔、书面材料、板檫等。
板书设计:波浪式书写、提纲式书写。
教学过程:
一、上课礼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步骤
1、复习旧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混声合唱叫什么?是哪个族的歌曲?所欣赏的管弦乐曲是哪一首?其主题音乐旋律是怎样的?谁能哼唱?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 大海吗?会唱有关大海的歌吗?
(生讨论后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大家喜爱的有关海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
3、新课
(1)简介歌曲《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 年。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是一首深受欢迎、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1=f? 中速、深情地,王立平词曲,杨传纬英文译配。(师讲解分析)
(2)作者简介 (可先让学生介绍,后老师讲解)
王立平(1941—— )作曲家,吉林长春人。在北京电影乐团任团厂兼作曲。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总理永垂不朽》作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作品还有:《潜海姑娘》、《鸽子》, 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电影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 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3)听录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感受音乐的情绪,留下初步印象。
(4)提问 此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朗读歌词学生齐朗读歌词一遍,带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6)生发言学生2—3人回答。
(7)师总结此歌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了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8)复听 再放录音,让学生听,熟悉旋律。
(9)随琴模唱师弹此歌的旋律学生从开头到大海前用“m ”做哼鸣练习,从大海到结束用“啊”模唱,并体会其情绪的变化,模唱两遍。
(10)填唱歌词学生试唱歌词一遍。
(11)难点解决纠正错误解决难点,突出强调,范唱对比(音准、节奏、演唱方法)。
(12)完整唱学生完整唱一遍。
(13)艺术处理
a、共有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质朴、深情、亲切、如叙家常,属叙事性,低吟轻叹,后两个乐句情意深长,感情稍饱满,有起伏感。重复的后两个乐句感情饱满、情绪激动、有种呼唤的感觉。
b、在三拍子的基础上突出附点节奏的起伏变化。
c、保持中速,循环用气,声音圆润、连贯。(可让学生先说自己的处理意见,后老师再讲解)
(14)分组比赛男女生分组比赛,对比一下音色的变化及演唱效果,并略作评价。(可让学生互评)
(15)视谱练习先学词后学谱,学生先试唱后老师教唱两遍,再弹琴让学生随琴唱。
(16)创编活动
a、列举有关大海的歌曲与乐曲并试着唱几句。(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能力)
b、放《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学生朗诵有关海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片段。
c、任选一种音响,为《大海啊,故乡》编配乐曲开头或结尾。
1、以人声2、以乐器3、以自制音响4、以电子琴 5、以电子合成器或音乐电脑多媒体。
(17)教师总结
举例:带海的歌曲如《大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深深的海洋》、《渔光曲》、《大海摇篮》、《海鸥》、《海的.魅力》、《赶海的小姑娘》等。带海的乐曲如《大海》、(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蓝色的爱》 带海的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海洋里有什么》、《蓝色的诱惑》、《奇迹的海》、《至东海》、《东海》等。
(18)试唱英文学生先朗读英文歌词,后试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英文版)(先尝试一下,此内容安排下节课继续学习。)
(19)多媒体播放 学生随多媒体音乐巩固唱一遍《大海啊,故乡》。
三、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学们在快乐中很快度过了一节 课的时间,有一个问题问大家,今天学习的歌曲是什么乐队伴奏的?(学生可能说不准老师可更正)是电声乐队。你们想了解有关知识吗?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探讨。
四、下课礼式
学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和老师说再见。
故乡的秋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 故乡的云作文6篇
★ 故乡的读后感6篇